上海区级文化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本文肯定了文化馆在新中国成立初的贡献,肯定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文补文”的历史性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以文补文”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文化馆的经费压力,但也造成其业务活动的大幅度滑坡,甚至引起了关于其功能定位和存在价值的质疑。世纪之交,在文化馆“公益性”重新得以重视的背景下,近年来上海文化馆成绩斐然,但现实问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仍十分严峻。展望未来,上海“十一五”期间将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又一次面临功能定位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指出关键在于明确“功能定位”,与社区文化中心实现“错位发展”,同时要理顺相互关系,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督察评估机制、管理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