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救灾捐赠机制的现状与未来——5·12善款去向追问
在线阅读 收藏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后,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合计760多亿元,巨额的捐助数目和参与民众的广泛性,都使善款去向问题成为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在对5·12善款去向的调研中发现,80%左右的汶川地震捐款可能已经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变成了政府的“额外税收”,由政府部门统筹用于灾区。调研结果一经公布,引起了各大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有关地震捐款去向问题再次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本文从5·12地震善款去向的调研结果入手,集中分析了中国救灾捐赠体制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垄断慈善事业,慈善组织的自主性不强;二是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问题不充分,慈善透明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即改变政府主导慈善的发展模式,增强慈善组织的自主性;提高捐赠信息公开程度,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对善款去向的追问中,公民意识的觉醒,公众和媒体问责能力的增强,公共媒体的发展与民间公共领域的形成以及慈善组织的自我检视与改进。这都反映出,虽然我国刚刚步入公民社会,但是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逐步成长,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努力,我国的公民社会必将更加理性和成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