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流通理论的缺失与其思想渊源:主流经济学研究传统的致命要害
在线阅读 收藏

流通理论在中国曾有一段独立发展的历史,也是我国学者立足于中国实际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它缘起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孙冶方流通理论激发了国内学界的研究热情,尤其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有不少学者开始探究构建一门专门的“流通经济学”。遗憾的是,流通理论的研究热潮并没有持续下去,到90年代之后,流通理论研究仍处于“小众”化研究阶段。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学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一条“新古典主流化和数学形式化”的发展路线(贾根良,2003),而主流经济学是缺少流通理论的。商品流通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过程,本应该是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但却被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流的经济学排除在外。主流经济学对商品流通过程的忽视很早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美国早期的商品流通或营销学者曾对这个问题有深刻反思。阿尔德森和库克斯认为,正统经济学的不现实假定使其缺少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因而把具体的商品流通过程抽象掉了,因此,营销学的任务就在于解决这些被忽视的具体问题(Alderson & Cox,1948)。然而,营销学没有如他们预想的那样,而是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影响下演变成为一门营销管理学(夏春玉、丁涛,2013)。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主流经济学过于简化的研究方式导致了流通理论的贫困,这显然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严重缺陷(夏春玉、郑文全,2000;夏春玉、丁涛,2011),但没有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固化为一种研究传统,长期统治着经济学。这一研究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将商品流通过程抽象掉的理论依据或思想根源是什么?本文将在上述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究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传统的起源和发展,揭示其抽象掉流通过程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