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短周期波动解释不了,长期因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增长后的大调整时期。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后发优势;中国改革尚未完成,还有制度创新的空间。现在所要进行的经济大调整,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调整,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大调整,而是具有“预”调整的性质和特点。与其倾全力确保8%的增长目标,不如顺应潮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经济大调整上,作出一篇预调整的好文章。这样,中国经济还会出现至少10年的快速增长。
张曙光: 1939年9月8日生于陕西长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兼职教授。 曾参与“六五”经验总结,“七五”国力预测,“八五”改革大思路,2000年的中国,中国以及深圳和海南发展战略,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亲自主持了体制改革中的宏观经济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学科,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测算等重大课题,做出了多方面的理论创造。共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英俄文译著5部(篇)。 主要代表作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副主笔)、《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执行主编)、《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Measuring the Costs of Protection in China”(合著)、《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制度·主体·行为》、《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曾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和著作奖,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两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