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对于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建设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全面论述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宏伟发展目标。其中对于文化建设,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里把21世纪新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来认识阐述,这与以往偏重于强调文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显然具有更深广的内涵。与此同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导向,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明确的要求。
事实上,当今时代的文化建设远不止其自身的意义,它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比如,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还是粗放型的,因而主要依赖于改革经济体制与生产关系,推进科技进步,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力,那么进入21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也就会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因素,即依赖于文化所培育的人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精神支撑,一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二是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凝聚力。建设文明小康的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和谐社会当然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更需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这无疑是当今文化建设所应担当的责任。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社会成员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有人将文化比喻为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联结构筑起来的社会“水泥”,这都意味着文化建设对于一个社会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的培育,对于一个和谐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是如何不可或缺。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大众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现实,由此带来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兴盛,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之,当今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此,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就日益凸显出来。文学艺术作为整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无疑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如果说我们过去对此认识不足,现在就有必要提高对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当代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可以说已由前一时期的转型探索,逐渐走向新的文学与文学批评形态的重新建构,其中当然也就包含着文学价值观念的重建。一方面,着眼于前一时期的转型发展进程,我们需要加以理性反思和总结,使有价值的东西得以积淀传承;另一方面,还需要着眼于当今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包括适应加强文化自觉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本章拟对当代文学批评形态重构及其价值观念重建的有关问题,加以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