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共识
在线阅读 收藏

本书对残疾儿童权利实现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在最近十年发展非常迅速。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时间形成的残疾人权利和包容性理念被引进中国,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结合,直接影响了决策过程。虽然正式的制度安排还存在不少缺口,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福利制度迅速推进的大环境下,这些制度缺口会被逐渐弥补。中国正在出现一个全面的、对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福利制度。

但是,理念和政策的迅速转变,需要有强有力的社会共识做基础,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改变社会上长期形成的、对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排斥和歧视,比政策转变需要更多的时间。本项研究发现,残疾儿童权利保护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和推进社会共识,在各个方面,为残疾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个方面,常态化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前提。

未来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需要在下述几个方面作出重要努力。第一,制度建设,在制度尚不完善的方面,推动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第二,政策的落实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的方面,需要推动政策的落实和好的实践经验的推广。第三,建立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包容,为残疾儿童的成长和残疾人的社会存在,创造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本书第三章对残疾儿童生命权的保护现状的分析说明,一方面,我国对残疾儿童生命权的保护缺少有效的制度安排,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偏好和决定,对父母的支持也很有限。另一方面,当父母放弃残疾儿童生命的时候,社会上有不少人,对残疾人的生活有很深的误解,会以残疾儿童成长困境为理由,对放弃残疾儿童生命的行为表示理解。因此,在残疾儿童生命权保护方面,制度建设和社会共识的建立同样重要。

本书对残疾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的考察表明,残疾儿童家庭落入贫困状态的可能性更高。现在,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方面,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

从儿童发展权实现的角度看,在医疗保障和教育方面,中国正在走向普惠制福利。在医疗保障方面,制度建设正在大踏步向前推进。本书反映的残疾儿童家庭面临的医疗保障问题,正在逐步获得解决。假以时日,残疾儿童家庭面对的困境会大大减少。在教育方面,我国制度建设先行的特点非常明显。在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开始很早,比免费的义务教育普及还早。这个领域下一步的主要努力方向应该是建立社会共识,与国家、公民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中国基础教育的主导原则具有非常明显的精英教育的特点。这个特点是通过层层考试和筛选来实现的。应试教育是这个原则的制度化。政府教育投入的不平等(向城市倾斜,向高等教育倾斜以及向少数精英学校倾斜)是这个教育原则的体现。教育公平的社会舆论对精英筛选过程(考试)的公平性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儿童正常发展本身的关注。家长和学校关注的往往不是儿童正常成长的过程,而是在应试教育评价体系阶梯上所处的相对位置。

在这样的教育主导原则下,中国普通教育的制度安排非常不利于“非精英”学生的发展,更不用说残疾儿童的发展了。即使是非残疾学生,也有很大的可能被边缘化(如果根据考试成绩排名,至少有49%的学生属于“差生”)。在这种背景下,得力于过去30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强有力的残疾人权利运动,中国的残疾儿童教育体制,直接跳过了西方国家的多个发展阶段,直接接受了“正常化”的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的资源和发展均极为不足的情况下,在全国普及了“随班就读”的教育实践。这件事对中国精英教育本身的影响,不亚于“随班就读”对残疾儿童发展权实现的影响。

受到残疾人运动的影响,中国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制度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共识尚未建立,在随班就读的学校,残疾儿童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同时,在平等和包容方面针对非残疾儿童的教育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可能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甚至暴力对待。社会态度的改变不是政府发一个文件就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变的,还需要国家、公民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