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与现代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危机感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体现了人们对“现代性灾难”826384的反思。所以,如此氛围下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体现出浓烈的尚古情绪和回归过去的实践冲动,于是,某些能与这种现代诉求有着高度精神契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被发掘出来,并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种复归。但所谓的“现代”总是与所谓的“过去”在时间轴上占据着不同坐标,因此“现代化”终归有着自己独特的物质基础,并与特定制度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些建立在过去的物质基础之上,被另一体系的制度观念所包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可避免在时间的坐标中失去了优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不过是一个现代神话,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获得一种本真性的复归也不过是一种审美幻象826385。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是一场寄托了现代性诉求的现代文化运动,只不过它是以反现代性的面貌出现罢了。于是,与其执着于继续建构那个回归本真的乌托邦,不如追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换机制,更加关怀鲜活的当下和现实的人生。本文试图以浙江淳安竹马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级性结构及其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层级性转换。
苏东晓: 苏东晓,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