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为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推动我国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海洋局自2011年积极开展“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出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对基地的申报条件、命名程序、基地职责、管理评估等内容进行全面规范,已先后在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中国海监西中南沙执法站、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水族馆)、北京海洋馆、北京市海淀区向东小学、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广东海洋大学等9个单位建成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海洋教育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海洋生态建设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热爱海洋、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不断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目前,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已经分布在首都北京及北海、东海、南海3个海区,覆盖了大学、中学、小学3个教育阶段及部分海洋类场馆,成为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宣传海洋强国思想、增强公众海洋意识的重要阵地,在团结社会力量、壮大海洋意识宣教队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全面推进
为发展海洋经济、倡导海洋文明、保护海洋生态,推进海洋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普及和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国家海洋局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26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开展海洋宣传日活动、举办专题临展、组织海洋论坛、委托课题研究等,加强海洋知识传播和海洋文化教育,普及和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积极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服务。
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坚持海洋使命、推进海洋知识传播和海洋事业宣传的重要平台,其基本任务与功能是充分利用宣传教育资源,打造海洋科普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主载体,使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一步增强海洋意识,珍视海洋价值,传播和弘扬海洋文化,强化海洋教育,推进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
3.《全国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在编制
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不断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国家海洋局已联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署、教育部等20多家部委共同启动了《全国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全国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涵括全国“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目前已经几易其稿,征求了20多家部委和相关单位、相关专家的意见,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国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实施之后,将有力指导、规范和促进全国“十二五”期间的海洋文化发展。
4.全国海洋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正在进行
为推动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海洋文化建设专题调研工作。
全国海洋文化建设专题调研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我国海洋节庆、会展、文化论坛的举办现状,排查我国海洋博物馆、水族馆、海洋公园的建设现状,了解我国海洋类院校、海洋文化研究所的发展现状,全面总结当前我国海洋文化建设成就,客观分析海洋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认真归纳当前我国海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学科建设、增加政策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将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5.“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蓬勃开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国家海洋局已连续成功组织举办了五届一年一度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每届主场活动由沿海各地轮流承办,主办地同时根据本地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的开展,搭建起了海洋宣传平台,通过大力宣传海洋先进事迹,树立海洋先进典型,营造了全社会热爱海洋、歌颂海洋的良好舆论氛围,凝聚了海洋文化相关社会力量,推动了海洋文化作品的创作高潮,提高了海洋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同时为我国提高公众海洋意识、应对国际社会海洋挑战提供了影响广泛的活动平台。
沿海各地结合“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根据地方实际和群众需求,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系列海洋文化活动。如舟山的“中国海洋文化节”以民间谢洋仪式为特色,组织千帆归港、海龙飞舞踩街大巡游、祭海谢洋、休渔养海等活动;厦门的“国际海洋周”自创办以来,已发展成为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海洋文化节日;象山“开渔节”作为中国著名民间节日之一,具有浓郁渔乡风情和海滨旅游特色。这些地方性特色凸显的系列海洋文化活动,对于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众海洋意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海洋文化知识,提高海洋意识,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6.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连续举办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投身海洋事业,同时也吸引全社会更加关注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主办了2012年、2013年“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竞赛以引导大中学生树立现代海洋意识为目的,内容涵盖海洋政策法规与权益、海洋行政执法、海洋军事、海洋水文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技术、海洋文化、海洋经济、海洋时事、中国海洋、海洋英语等广泛知识领域,全面培养、提高了全国大中学参赛选手们的海洋知识素养。竞赛吸引了数百所大中学校学生和众多青少年,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影响,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起到了提升人气、扩大影响、提供智力、繁荣文化、培养人才、激励社会的作用。
7.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教材即将出版
为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让中国学生从小更好地认识海洋、了解海洋、重视海洋,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现代海洋观念,国家海洋局已正式启动我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工作,计划近期编写完成。本套教材分为小学、中学两个阶段,以普及海洋知识、提升海洋意识为宗旨,由一线海洋教育者编写,力求形成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通用性于一体,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海洋特色系列教材,在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中小学校、图书馆等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大力普及推广。
中小学海洋教育是国民海洋教育的基石。大力开展和推进学校海洋意识教育,特别是从中小学生抓起,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使用是加强海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我国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通过海洋科普和海洋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将有助于我国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成为国家海洋事业建设发展的强大新生力量。
8.国家海洋博物馆即将建成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博物馆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建设。这是我国首座也将是唯一一座以我国及世界海洋自然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公益性国家博物馆,它将成为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展示我国海洋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塑造中国海洋文明价值观、开展海洋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
国家海洋博物馆建成后,将展示海洋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成为集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交流传播、参观鉴赏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标志性海洋文博设施,将填补我国海洋文化综合博物馆建设事业的空白,结束我国没有一座与海洋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历史,对于保护海洋文物、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国家公益文化建设意义。
9.“中华妈祖网”在福建莆田开通运行
两岸联手创办的“中华妈祖网”,自2012年12月28日在妈祖故乡福建莆田正式开通,《中华妈祖手机报》同时开通。出席开通仪式的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向中华妈祖网授牌,并向中华妈祖网主办单位台湾北港朝天宫和鹿港天后宫授编辑部匾额。两岸妈祖信众和各界人士500多人出席了开通仪式。
中华妈祖网(chinamazu.cn)是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湄洲妈祖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台湾鹿港天后宫、厦门博鼎智文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为主要目标,报道世界各地妈祖传播资讯,提供妈祖信众交流平台,旨在成为妈祖文化交流第一门户。
这是海峡两岸首次联手创办的对外传播妈祖文化的专题网站。网站还以民间形式在台湾设立编辑部,开创了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互动的新形式。
中华妈祖网涵盖了世界各地妈祖新闻资讯、印象大爱、妈祖大观、妈祖研究、世界妈祖、妈祖分灵、在线朝拜等栏目,同时还推出妈祖wap移动网站、妈祖APP阅读终端、妈祖文化卡、妈祖文化屏系列传播媒介等。其中妈祖APP阅读终端为国内首款综合性妈祖APP,不仅融合了在线求签功能,更拓展了妈祖资讯、宫庙建筑欣赏、妈祖文化大观等内容。
10.世界最高妈祖像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成
2012年9月28日,世界最高妈祖像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成。“两岸四地”相关各界人士和妈祖信众参加了妈祖圣像落成大典。妈祖像高42.3米,为目前世界最高,相当于矗立一座14层楼,采用大理石和钢筋混凝土铸造,由858块巨石拼接而成,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妈祖像坐落于天津滨海妈祖文化园,该园由天津与台湾妈祖联谊会、台湾大甲镇澜宫等共同投资兴建,位于滨海旅游区临海最东端,填海用地面积6.267公顷。
天津民间至今流传着“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之说。位于天津古文化街的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妈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