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问题的焦点一直是农村贫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达到2.5亿人的庞大规模。经过近30年的反贫困实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终于有了大幅度减少。据官方统计,到2006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为2.3%;初步解决温饱问题但尚未稳定脱贫的相对贫困人口355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7%;合计569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0%(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贫困问题的背景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普遍贫困,那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就有了新的背景条件,这就是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反贫困难度日益加大,而城市贫困又日渐成为中国贫困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城镇人口贫困面为8%的估计推算,2006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数可达4616万人;另据估计,中国进城农民工中有超过2500万人属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贫困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2007)。这样,2006年中国贫困人口总量将达到1.3亿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10%。因此,今天,在理论和实践上,中国的反贫困更加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性质和意义。本章将基于本次调查数据,实证地探讨中国现阶段贫困现象成因和贫困群体状况、特征以及相关理论问题。
张翼: 社会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长期关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阶层流动、中国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就业与制度变迁等;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各级政府的研究项目。
陈光金: 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研究成果:《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专著)、《新经济学领域的拓疆者——贝克尔评传》(专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合著)、《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合著)、《内发的村庄》(合著)、《中国小康社会》(合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合著)、《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合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合著)等。
李培林: 博士,研究员,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村落的终结》(专著)、《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专著)、《和谐社会十讲》(专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专著)、《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合著)、《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合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合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合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