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语
在线阅读

理想文化模式下扶助弱势群体框架图

');" class="a2">收藏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全体公民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并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平等地受到社会关怀的“公民社会”。如此模式的公民社会是我们的理想。而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之一。

非政府组织,简而言之,就是因为某一特定目的和诉求,而把单个的人组织起来,为社会和公众的具体需要服务。相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这样的组织具有灵活、便利、针对性强等特点,是政府职能在社会领域的“毛细血管”854082。放眼世界,高度发达的社会总有充分发育的非政府组织相伴随。只有促进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非政府组织的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公民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迁,在社会分层加剧的同时,弱势群体问题凸现。非政府组织,尤其是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摆脱困境过程中,具备更能深入基层、贴近下层民众、呈现民间性的特点;能够施行个案扶助,以弥补政府在覆盖面及精神领域中救助之缺失;强调参与式发展,充分调动被扶助弱势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开辟扶助新途径;具有专业化扶助经验,能提供专项特殊服务;可以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政府、企业、社区与弱势群体之间搭起桥梁,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志愿性扶助,体现了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更有利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权益上的保护等优势,发挥了扶助弱势群体生力军的作用。例如,瓷娃娃关怀协会通过综合信息、期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一对一资助、基金募集、医疗救助、梦想支点奖学金计划、大礼包、拥抱阳光计划等项目的运作,有关政策法律、公众宣教、调查研究及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工作,对瓷娃娃罕见病群体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扶助。

但是非政府组织往往有其自身弱点,也有“志愿失灵”的时候。所谓“志愿失灵”,简而言之,就是志愿原则无法有效配置慈善资源,造成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志愿服务等方面产生功能和效率的困境。854083在中国有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特色,主要表现在志愿服务及非政府组织资金不足,人力资源缺乏,运作不规范,官方色彩浓厚,公众虽有善心,但对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往往持怀疑态度等方面。“志愿失灵”形成的机理错综复杂,是社会、政府、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诸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所致。通过前面对造成非政府组织职能发挥时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及自身因素制约之分析,可以看到政府在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纠正“志愿失灵”,使非政府组织更健康地发展,政府需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管理体制,从控制型向培育管理型过渡;健全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非政府组织发展制度供给职能;重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制衡关系,加大对志愿服务鼓励、扶持和引导的力度,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监管体系。而非政府组织也需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公信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提升专业化水平,提倡参与式发展,与政府、企业、扶助对象及志愿者建立互动合作关系,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提高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社会功能。即使这样,非政府组织对弱势群体的扶助也并非万能,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况且,弱势群体本身的要求是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倘若暂时或相当长时间内经自身努力仍不能获得生存物质资料时,则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必要的物质资源、住房补贴、医疗保障、就业机会等扶助;第二,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法律规章制度,调整资源分配格局;第三,需要学习技能,提升人力资本和优化知识结构;第四,需要发展各种关系,扩大社会网络,得到所在社区及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凡此等等,绝非是非政府组织一家能单独完成的,需要非政府组织、政府、社区、企业来共同承担,以形成多主体合作的扶助系统结构。

改革开放30余年来,非政府组织不仅数量上迅速发展,自身质量也大为提高,推动其发展的内外部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社会影响力也显著增强,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不仅自身开展各种活动,具体帮助弱势群体,而且从微观到宏观,通过调查、研究、宣传等手段,来推动社会各方人士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使其逐渐加入扶助弱势群体的志愿队伍中来,共同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逐步将各种弱势群体纳入正规保障体系。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继续,非政府组织任重而道远。弱势群体在社会各界扶助及政府具体保障政策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也将会逐渐摆脱困境。本书虽然暂告一个段落,但笔者对瓷娃娃及其关怀协会等弱势群体及草根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和调查仍会延续,并将更深入开展。

最后,笔者在相关文献的学习、归纳和多年参及其瓷娃娃关怀协会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模式的整合理念,绘制出“理想文化模式下扶助弱势群体框架图”,作为理想文化模式框架下,社会各主体构建扶助弱势群体互动合作体系的集中体现及形象表达,并权作本书之总结和自己的期望。

理想文化模式下扶助弱势群体框架图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