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跨文体写作与老舍戏剧的独特性
在线阅读 收藏

迄今为止,在老舍的小说与戏剧的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割裂现象,研究他的小说的不涉及他的戏剧,研究他的戏剧的也不顾及他的小说。有些文学史更是“腰斩”老舍,现代文学史只讲他的小说,当代文学史只讲他的戏剧;只注意其中的断裂,却不注意二者之间的连续。这里被忽视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老舍是一个跨文体写作的作家,早在他写作戏剧之前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小说家。作为一种“前结构”,他的小说思维必然对他的戏剧创作产生影响。洪忠煌、克莹在《老舍话剧的艺术世界》一书中就指出:“老舍是从文学走向戏剧的。在这一点上老舍与有些剧作家有所不同,比如洪深、曹禺就是从表导演艺术走向话剧创作的,也就是一直在话剧领域里活动的‘纯戏剧家’。而老舍涉足戏剧则是‘半路出家’。这一点决定了老舍话剧天然地带有来自文学、小说的特征。”854685事实上,只有把老舍的戏剧与小说“打通”了来研究,我们才能进一步解答其戏剧研究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比如,老舍戏剧的独特性何在?又是怎么形成的?老舍戏剧的京味、幽默、史诗性等美学风格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空穴来风?老舍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只有《茶馆》和《龙须沟》的前半部成功(所谓“一个半戏剧”),其他均不突出,这其中当然有政治原因,但有没有文体把握上的原因?从写小说走向写戏剧的作家非老舍一人,为什么其他作家浅尝辄止,大多不成功,而老舍却能打一口深井,这其中有没有他的小说在为他带来限制的同时又带来创作上的便利?……我个人觉得,不从跨文体写作角度来谈,就无法回答上述问题。下面,我们首先从戏剧与小说文体比较谈起。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