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关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基本形成的是“问题视角”的工作模式。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对付不了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个性独特的学生常被认为有心理问题,推给心理教师,或建议父母带孩子到医院治疗。这些做法已经造成“德育工作的心理学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医疗化”“心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医患化”等不良后果,导致学生“问题认同”,心甘情愿认为自己有问题,“问题”反而成了逃避责任、回避学习、应付教师的理由。后果是学生自我削弱、自认低能、不思改变、自我放弃,完全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转换,是避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误区的适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