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尤其是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清楚地表明了经济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技术创新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经典的Solow模型(1956)中,外生的技术进步是人均产出不断增长的唯一源泉。在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兴起的各类新增长模型中(Romer,1986,2001;Grossman和Helpman,1991;Aghion和Howitt,1991,1998),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研发活动,由此带来的内生技术进步克服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带来的影响,人均产出得以持续增长。反之,如果一国经济中没有创新活动,从长期来看该国的经济将陷于停滞(Barro和Sala-I-Martin,1995)。对我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丰富、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地域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来说,通过引进技术以及自主创新,保持高速且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突出表现使创新再次成为焦点,对创新行为的研究开始从单个企业创新转向某个地区或地域的网络化创新行为的研究,并且更多地转向对产业创新的研究。在这些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的条件和决定因素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等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模式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发展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因素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经济整体而言面临着从依靠要素的高投入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向节约资源、依靠技术和知识推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专利数据是研究技术创新相关问题的重要资源。国外利用专利数据分析技术创新的论著非常丰富,当然绝大多数研究仍是针对发达国家(Mahmood等,2003)。本章主要基于以专利数据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视角,结合珠三角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重要因素,期望能为相关公共决策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