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
在线阅读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农民工群体本身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内容包括:农民工生存状况(简新华、黄锟,2007),农民工的就业、社会融合、农民工子女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朱宇、杨云彦、王桂新、段成荣、桂世勋、李若建,2005),流动人口的定居性(李若建,2007),流动人口越来越“不流动”,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更加明显(翟振武等,2007),农村外出劳动力是否回流(白南生、何宇鹏,2002)。农村人口流出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也有很多研究,主要关注农村人口迁出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和提高迁出地农民家庭收入等积极作用,以及影响城市管理等消极作用。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空心村”问题(周长洪、翟振武,2006),也有学者提出城市化和人口转移中的村落消亡问题,提出新农村建设要考虑我国自然村落减少的趋势(王金营等,2006)。

这些研究多数集中于农民工、留守人口等亚人口群体本身的研究,而对农村人口迁出对农业生产转型、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等方面关注不够,对农村人口空心化作为未来的长期趋势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流出的农民工“大部分将陆续回流农村”(王翠绒、豆小红,2006),有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王金营等,2006)。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与城市化趋势相对应,有必要提出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概念。12年来农村人口的持续下降,进一步证明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事实以及城市化过程的不可逆性。人口城市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两个并行的趋势,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同样重大。中国农村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应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挑战应该成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