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自然灾害,我们在北京市房山区展开实地调查。调查涉及受灾基本情况、抗灾经验与启示以及城市安全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北京在不同时空同时存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重社会形态相叠加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传统自然威胁与现代社会风险并存,且愈发复杂、集中、突发。因此,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应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
李晓壮: 博士,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社区研究、流动人口。主要著作:《迈向均衡型社会——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专著)、《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基于成都市的实例考察》(专著)、《延庆调查——县域社会建设考察报告》(合著)。主持课题:“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共同富裕路径研究”(智库重大课题)等20多项。主要论文:《城市治理体系初探——基于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的考察》《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东升园社区的调查》《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等50多篇,荣获第十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第十五届二等奖,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优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