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的关键
在线阅读 收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大国,经济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即使是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达到9%,2009年达到8.7%,2010年达到10.3%。只要世界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逆转,“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会保持平均8%~9%的增长速度。为了应对高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加重、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不利局面,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但是,节能减排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节能减排实现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经济的本义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有用产出,在有限资源供给下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经济发展的本义也应该是用有限的资源使人类获得持续的更幸福的生活。但是,人类的欲望及人类创造的不完善的制度把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十分复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比发达国家更高。

由于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永无止境,而且在不加约束的欲望和不完善的制度激励下,人们把幸福与物质产品占有量或消费量的多寡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因此,人类追求幸福就演变成为对物质产品的追求,使得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产品生产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即实现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起始于2006年的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充分说明,即使是人均资源消费多到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那样的程度,经济继续发展仍然要依赖于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增长,美国社会依然会崩溃。我国从2003年起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把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位,把社会发展放到了国家战略的第一位,经济增长被置于次要的位置。但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之后,“保增长”又重新回到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中心变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我们的内需规模比1996年经济形势最好的时候已经增长了近两倍,反而又出现了内需不足,经济反而出现了危机,还要继续通过扩内需来应对危机。美国的情况和中国的情况都说明,在现有制度模式下,经济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增长出现繁荣时,人们才会关注更广泛的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经济增长“永远”是主题。

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涉及发展模式与人类消费行为的自我约束性问题。在当前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即使是单位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人类对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是会持续增长,终有一天会消耗殆尽,对环境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累积量仍会持续增加,总有一天会使环境崩溃。只有技术进步速度使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总量负相关,使得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达到负相关,并不断发现新的替代资源,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发生。而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进步速度似乎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经济增长的物质消耗与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弱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充分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才能延续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