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壮大,人口不断增加。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关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低收入阶层住房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规手段获得住房,只能诉诸非正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从而产生了大量的“非正规住宅”。“非正规住宅”(informal settlements)是指那些质量较差,卫生状况不良,缺乏诸如上下水设备、卫生或照明等基本生活条件的住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非正规住宅”即指贫民窟。“非正规住宅”和贫民窟不断增加,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即贫困的城市化。
联合国人居署对贫民窟做了如下定义:对任何一个特定的空间,不论是整个城市或是一个社区,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居民缺乏经改善的给水系统、卫生系统、足够的居住面积、持久的住房、安全的房屋占有权或者缺乏上述几项的,都属于贫民窟地区。一个仅缺乏经改善的卫生设施的地区或社区与那些所有的设施都不足的社区相比,情况要好得多,但根据这个定义这两者都属于贫民窟。但无论如何界定,贫民窟都具有公共服务差、住房质量不好、住宅密集度高、位置很差等特点。
简言之,贫民窟不存在于乡村地区,而是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相联系的专有概念。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贫民窟就是城市贫困者聚居的区域。在人类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贫民窟的产生和发展只是最近一个多世纪的事情,贫民窟是城市贫困人口增长的产物,而城市贫困人口的增长,不仅来自城市原住居民中的低收入或无收入阶层,也来自城市化所带来的乡村贫困阶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贫民窟问题。在当今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居住于贫民窟的贫困人口正在加速增长,城市化推进最快的那些发展中国家,贫民窟问题往往也表现得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