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主持人方校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原来准备的发言题目是“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想法”,听了第一场各位老师的发言以及讨论之后,我觉得自己的想法还是不成熟的,同时,也与第一场许多老师的发言有重复的内容。所以,我现在就说得简略一些,并且尽量不重复第一场各位老师所讲的内容。
第一,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述过。我们知道,自20世纪初以来,在认识、反思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否定的多、肯定的少,批判的多、继承的少的现象。在有些历史时期,甚至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甚至妖魔化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我就不重复这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只是强调一点,造成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也有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
社会主流思潮对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的过程,与中华民族摆脱悲惨命运,中国社会制度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过程是一致的。在20世纪的前中期,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能力为推翻旧的社会、旧的制度提供思想资源,提供精神动力,更没有能力鼓励中华民族的精英去向西方寻求真理。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保守、落后因素,成为人们变革现实的阻碍力量。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社会精英参与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这个批判运动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我们要看到这种批判运动的性质,它并不是把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目的,而是作为手段,要批判的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旧的制度,旧的社会。鲁迅先生也说过,当批判的对象消亡之后,批判本身也应该消亡。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与我们的前辈们完全不同。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反思、评估和利用传统文化方面必须有新思路、新观念,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20世纪前中期,以儒释道三教为主的传统文化自然不能为消除民族灾难、摆脱国家积弱局面、推翻三座大山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但是,在我们今天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则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从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容、性质、价值来看,也有重新认识、评估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几千年来,在传统文化中积淀了丰富的有关提升道德素质、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思想资源。我们要解决当今社会不断出现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矛盾,在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些优势传统资源在现代社会将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以吸收有现代价值的内容为主,也有利于消除以前对传统文化妖魔化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这样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工作。
第二,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中宗教因素的性质及其功能。
把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然强调了传统文化中宗教内容或要素占有较大的比重。传统宗教与宗教的关系,学者们已经论述得很充分了,不能离开宗教谈传统文化。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有两点:其一,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因素,与我们现在面对的其他多种宗教,比如说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其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其二,在历史上,无论是当政者还是一般社会民众,在倡导三教一致、三教统一、三教同一的时候,总是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开发三教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掘三教的价值。其中,开发出的内容,基本上有着淡化各自独有的宗教信仰成分的特点,有着以道德教化为主的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很有启发作用的。
第三,传统文化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会越来越大,范围将越来越广。
我们现在所需要解决的,是要消除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解决这些矛盾的理论、方法、措施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仅有转变人们认识方面的纯理论内容,也有消除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甚至生理疾病的许多实践方面的内容。离开了传统文化,建设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完全抛开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就中断了民族精神传统,就谈不上民族性了。
第四,重视传统文化的升华,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个具体的文化形态,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衡量精华与糟粕的标准,首先应该是中国现代的实践标准,而不是用历史的标准,西方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样,既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应该去除的内容,也有能够丰富社会主义新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有升华的必要,有赋予新内容的必要,要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