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犹太先知与儒家圣人
在线阅读 收藏

各位专家学者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学术座谈会,这个会议是非常有意义的,之所以这么说,我感觉,我们要通过一个《泰山共识》,这将来会在社会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尽管我的主要学术发言不是这个题目,我看了以后,还有几点要说一下。

首先,《泰山共识》涉及的几个层面非常好,观点我表示赞成,文笔也非常好,但是我感觉从整个的行文来讲,有一些“感情色彩”,我觉得《共识》的文风最好是平实、平和的,还需要在文字上进一步加工。有几个需要改动的地方。第一个地方在第三小段,说“泰山在上述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意义,决定了此次学术会议的宗旨”,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我们这个学术会议的宗旨和定位是早就确定了的,与泰山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在泰山脚下开会,由此联想到我们这个学术会议的定位,但不能说是泰山决定了会议的宗旨和定位。再就是下面有一些提法,比如说“幼稚与无知”,如第二页上的一些比喻性的说法,“高大的乔木、灌木、湿地、湖泊”,刚才我说的意思是尽量不要用比喻性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的说法来表述,尽量用正面的平实的陈述的语气表达更好一些。

关于最后一段,前面有的老师也提到了,我建议这样改:“《泰山共识》无意宣扬文化偏见,不赞成党同伐异,强调当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性。”至于目前这样的行文,我感觉棱角有点太突出,而且从行文上讲不是太准确。当然,我相信会务组的老师会很好地推敲文字的。我非常赞同《泰山共识》的基本观点,这三条我都是赞同的。

那么,我的学术发言呢,其实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长的论文,但我想做一下变通,不对原来提交的《犹太先知与儒家圣人》这一题目作长篇大论。我这些年做犹太教研究,一方面研究犹太教本身,同时又确确实实是有一种现实关切,因为我们这一代的学人,肯定要时时关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包括中国文化重建的问题,所以从犹太教发展的历史和传统的犹太教当中尽可能地要汲取一些经验,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或者是现代性的转换。去年北京论坛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发言稿,讲犹太人如何来处理民族性与普世性的关系及其对我们的文化重建有什么意义。前几年也写过关于犹太先知和儒家圣人比较的文章。我所考虑的是怎么从犹太人、犹太教的历史当中,看他们是怎样对待传统和现代、民族性和普世性的问题,也就是考察现代犹太教是怎么实现现代性转换的。相关联的是,我们的儒家儒教怎么能够成为中国人,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宗教尽管有超越的维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生活层面,让很多人去接受,真正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怎么实现呢?从现代犹太教改革的过程当中可以找到借鉴。我主要是依据从1876年到1999年四个历史性文件。在过去一百多年当中,犹太教改革派通过了四个非常重要的文件,通过反复研究它们,我看到了犹太教发展的轨迹,关于犹太教改革派怎样来对待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普世性的关系,我总结了这么几点。

第一点,改革派强调植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即犹太教传统。犹太教的内容有很多,但三个概念最重要,一个是上帝,一个是托拉,一个是以色列人。犹太人的改革派植根于这样的传统,信仰全知全能的上帝,相信上帝赋予他们律法,他们敬畏上帝,遵行律法。尽管犹太教有不同的分支,但律法毫无疑问是其主要的内容。犹太人一直自诩为上帝的选民。尽管“二战”以后,不少犹太人产生了怀疑,但对很多犹太人而言,“选民”意识仍然很强,他们是奉行犹太教的主体。现代犹太教尽管经过了改革,它还是植根于这样的传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第二点,犹太教改革派接受普世价值。犹太教的改革发生在西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普世价值是犹太人直接面对的。也就是说,在改革派的四个文件当中,都明确表示接受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平、正义等普遍价值,尽管有的文件特别强调,有的稍微淡一些。一方面,犹太人植根于传统,同时又不排外,接受公认的普世价值观,我觉得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条。

第三点,充分发掘自己传统当中的属于普世的,但是又不为人们所知或者是所重视的东西。刚才我提到的启蒙运动以来的普世价值,其实他们认为,在犹太教传统当中都可以找到根源。比如说“平等”,《创世记》当中讲的,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照着上帝的样子来创造的,这意味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创世记》第二章讲,人有能力来选择服从上帝还是违背上帝,这里就衍生出一个自由的概念,还有社会公正、和平、爱人如己,这样一些东西,既是犹太教里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以前很多人不知道,仅仅知道它们是西方的,实际上在犹太教中有其根源,犹太人要把它们发扬光大。

再就是把原本是民族性的东西普遍化。以前,犹太教不太强调它的普世方面,但是,犹太教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逐渐开始了启蒙和改革,强调它是伦理的宗教、普世的宗教。也就是说,通过这四个文件以及犹太教一百多年来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它比较妥善地处理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民族性和普世性的关系。尽管现在犹太教分成了几个派别,但是犹太人多数都分散在这些派别中,这就维系了上帝的信仰,遵行了祖训,在接受现代价值的同时,过一种宗教性的生活,以此维系了犹太人的身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行中国文化转换,也要植根于我们中国的儒释道传统。但是,我们也不排外,要敞开胸怀,面向西方文化(当然不光是西方,还有其他的系统),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吸收到我们这里来。结果是,一方面我们还是中国人,因为我们的传统在这里;另一方面又广泛吸收了各种文明中的优秀价值,使得我们重建以后的或者是转化以后的现代的中国文化在层次上很高,完全可以独立地加入到世界文明的大家庭中。这是现代犹太教对我们的启示。

再就是关于儒家、儒教的问题,我个人是赞成儒教的,因为只有作为一种宗教,儒家才可能让大家去接受,转变成人的生活方式。但是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个是理论方面的建构,一个是实践层面的操作。这需要很多人抛开种种偏见,抛开现在的名誉地位,在实践层面去做,例如办书院,利用各种场合做宣传,接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基本的价值,这是实践方面的事情,要走儒教民间化的道路。在学理建构方面,我赞成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我觉得其实儒家宗教性还是比较强的,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认为它不是宗教的理由,是说没有一个神圣的、超越的天,如果有的话,这个天也是义理之天,而不是宗教之天等等。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依据传统的文本,找到一个打通天人的道路。我找到一个概念,就是犹太教的先知和儒家的圣人。先知在犹太教那里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启示的宗教,而启示的宗教靠先知。先知接受上帝的启示,然后传播给大家,先知起到了中介、代言人的作用。在这里,我觉得非常类似的是儒家的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尤其是孔子,就是圣人,他们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有一些文本方面的根据。前些年发现的郭店楚简有《五行》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知五行之所生也”,我觉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圣人就是知天道的人,同先知知道神的话语在道理上是一样的。圣人所知道的东西跟先知所知道的神的话语在层次上也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完全可以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儒家的基本价值,归根到底是通过圣人从天那里来的,或者是天道的一种表现,这样,天和人就通过圣人沟通起来了,从理论建构上来讲,这对于儒教的成立,是有益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