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宗教性的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收藏

各位专家学者,上午好。今天这个会,开在一个非常特别的时间,我觉得有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一天以前,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从大学开始一般是不关心政治的,但这次我非常关心,千方百计找到有关文件,仔细研究学习了,发现其中谈到中华文化的作用时,有些提法跟我以前会议的发言和论文中的提法非常相似。如其中提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决议特别强调了弘扬传统中华文化,指出其作用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这些都是我原来在谈传统宗教文化作用时反复论述的。由此可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开完,我们就在这样的时间和背景下召开“宗教与中华文化座谈会”,这是对执政党号召的最及时的响应。同时,国家关注重点转向中华文化发展,给宗教和宗教学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我们弘扬中华文化,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文化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弘扬中华文化就是一句空话。中华文化的主体和性质是什么呢?前面几位老师发言中已经讲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是儒道佛,这一点很难否定。如果撇开儒道佛,就很难谈论中华文化。因此,弘扬中华文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儒道佛,涉及儒道佛的宗教性。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

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主流学者不仅全盘否定宗教和传统中华文化,而且否定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宗教性,在西方强势话语的影响下认为中华文化没有宗教性,中国人没有也不需要宗教,儒佛道都不是宗教。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更是从批判否定宗教到“文革”时全面消灭宗教。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宗教得以重新恢复,但宗教话题依然非常敏感,社会对宗教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认识模糊。人们在讲到中华文化的时候,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避免讲到中华文化的宗教性,似乎中华文化与宗教无关。这种现状如果持续,将会阻碍人们正确客观地认识二者的关系,严重阻碍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个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否定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宗教性,否定儒道佛的宗教性,根源是西方中心论。就是拿西方的话语体系,拿亚伯拉罕宗教的模式定义宗教,然后将这种狭隘的定义套在儒道佛上面,结论自然是儒道佛不符合这种模式和定义,因此不是宗教。其实,如果把这种以亚伯拉罕单一模式做出的宗教概念定义生搬硬套到世界上任何其他宗教上,得出的结论可能都是一样的,就是它们都不是宗教。我最近因为研究比较宗教学和宗教人类学,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和田野调查案例,越来越感觉到亚伯拉罕宗教虽然人数很多,但是从宗教模式来看,更像是一种特例,而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更不能把它生搬硬套在众多其他宗教上,否则难以有效地阐释其他宗教。

关于道和佛的宗教性目前争议已经小多了,但关于儒的宗教性问题争议还很大,尤其是在非宗教学者当中。刚才有些学者已经谈到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能够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儒的宗教性就非常明显。判断一个人文体系是不是宗教,应该看它是否有超越的维度,而不是它是否有世俗的维度,或者世俗的程度有多大,更不应根据它是否符合亚伯拉罕宗教的模式。有超越维度的是宗教,否则就不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有世俗维度,也都涉及世俗事物,所以是否有世俗维度不应作为宗教的判定标准。儒有显著的超越维度,就是以天、天帝或上帝作为其终极信仰崇拜对象,所以应该被视为宗教。此外还有许多论据可以证明儒的宗教性。例如作为儒六经之首的《易经》就是测知天意的经书;又如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祭天的正式仪式和典章。把儒这样具有明显超越维度的人文体系说成没有宗教性,我觉得难以成立。有人否定儒是宗教,认为儒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是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如果这种论据成立,那么亚伯拉罕三宗教也不是宗教,因为它们不仅都有世俗维度,涉及道德教化,而且它们的律法还涉及大量世俗事务的处理,甚至财产的分配。

比较宗教学和宗教人类学提供了大量田野调查案例,其中包括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大小各民族情况的调查报告,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具宗教性的。唯一的例外是有人宣称我们中华文化是没有宗教性的。世界上民族林立,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有宗教性,居然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没有宗教性的,我觉得很难让人相信。再考察我国历史状况,就会发现1949年以前我们所有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人文、社会、民俗、文艺、小说等都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讲我们民族没有宗教性,我们的文化没有宗教性,实在是近几十年来的创举。对此我们应该正确、客观地重新认识和评估。这样做不是要把莫须有的宗教性强加给中华文化,而是要客观认识中华文化原有的宗教性,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人类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具有宗教性。认识到中华文化有宗教性并不是坏事。我们现在自我否定中华文化有宗教性的做法,实际上是自我孤立,自我标榜为文化异类,这样做的后果,将不利于我们融入世界,不利于我们树立国际威望,不利于民族复兴,不利于与世界其他民族和合共生。因此,重新评估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宗教性,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民族文化振兴的要求。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