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列子修炼的四阶段说看宗教共同体的道路
在线阅读 收藏

宗教之间如何避免冲突?多种信仰如何和谐共存?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是宗教界自古以来一直在致力研究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世界各大宗教一直纠结于个殊主义与普世主义、原真性与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教条本位的身份相对于历史地偶然形成的身份之争,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诸宗教狭路相逢的情况下,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从学理和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同多重信仰体系相关的问题已经不仅关涉个体身份,而且已经具备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意义:宗教冲突对人类的威胁可以与高科技武器对人类的自我毁灭的威胁相提并论,而且这两种威胁可以是相互重合的,因此如何处理宗教之间的关系,构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和伦理体系,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无法回避的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人认为,处理宗教内部各派之间、宗教之间以及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去努力:一是宗教自身的去恶扬善,消除自身僵硬、敏感、脆弱、庸俗、迷信等消极因素;二是运用宗教智慧治疗现实社会的各种不正常的心灵意念状态,在这个救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作用和地位。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宗教治好了自身的宗教病才能救治社会的病,而只有在救治社会病的过程中,宗教才能治好自身的病,走出迷信化和世俗化的极端,真正走上理性化和超脱的道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宗教自身在处理教派与教派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以及宗教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修炼功夫,其标志是宗教间在现实相处中真正形成一种休戚相关、和谐共荣的关系。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倡导的作为“各宗教信众和教派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信仰机制”的宗教共同体,就是旨在使宗教在现实相处的实践中修己利人,立己立人,不仅处理好宗教界的相互关系,也为处理好国际关系提供思想资源。

宗教间的相处需要真正的无怨和宽容,这是一个对人对己彻底同情然后转化的过程。只有彻底的同情,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转化。列子有个修炼的四阶段论,可以视为宗教共同体形成的内在道路。《列子·黄帝篇》中,列子对他的学生尹生讲了自己跟从老师老商氏和朋友伯高子学道的四个阶段: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敢念是非,不敢言利害”。这是从自己原有心态中超越出来,不再自义,不再自是,不再从原有心态的立场论断人,从而具有反思的能力。

第二阶段:“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这是从超越状态进入到自己和他人的心态之中,正视自己从自己的心态出发论断人的事实,也正视他人从他人的心态论断人的事实,从而完全同情自己和他人的那种心灵意念状态。

第三阶段:“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由于前一阶段的完全的同情,因此弄清了自己和他人心态的内在逻辑,内在的必然性,因此认识到没有是非利害,没有罪,只有因果,没有审判,只有诊断。

第四阶段:“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由于前一阶段认清了心态的内在逻辑,就可以深切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分别,如果完全置于对方的必然性逻辑之中,则我也可能做出自以为不屑于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并没有人我是非之分。到了这个阶段,人我一体,因此真正有可能在无怨和寂静中找到转化心态的契机。

宗教修行者都讲待人处事要宽容与忍耐,不要轻易论断人,勿道他人之长短,但是只有经历艰苦卓绝的用功上升到第四阶段,才能达到真正的“无狭”——“有浩大的宽容和丰盛的慈爱”。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