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观作为一种隐形的价值形态,是古代中国知识阶层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和处理涉外事宜的文化心理基础。从历时性来看,夷夏观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共同性而言,不同的社会群体又有着不同的夷夏观,代表古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士大夫与佛门弟子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夷夏观,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儒佛两家往往大相径庭。明清鼎革,继蒙元之后,被视为夷狄的少数民族再次入主中原,如何看待这一场政权改易,或者在这场“天崩地解”的巨变中作何选择,便成了明末清初中国知识层生死去就的大问题。北京的明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有三个小朝廷先后继起,但旋起旋灭,为时最长者为岭南的永历政权(1646~1661)。明朝士大夫,除战死或降清者外,大多先是依附南京的弘光政权,继之奔走八闽,辅佐隆武;隆武败后,又麇集岭南,跟随永历政权,以图恢复。及至永历败亡,南明瓦解,不愿受清招降的南明士大夫往往削发为僧,托庇佛门,以贞厥志。所谓“十年王谢半为僧”,
作为典型遗民僧的淡归和尚,前半生为一正统儒家士大夫,后半生则为一虔诚佛子,以出家为分界线,一生之中其夷夏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作者不揣剪陋,将淡归作为一个典型个案,考察入俗为官和礼佛为僧之后其夷夏观的变化轨迹,以考见儒佛两家不同的夷夏观及其分野和交融,并就教于方家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