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指的是亚洲东部。东亚作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基础的文明体是历史的产物,正如学者所指出的:“东亚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是源于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全球殖民的分区策略,无疑是一个来自这个区域外的概念。但东亚也从一个来自他者的概念转换成自我认同。这个事实让我们有理由推论,东亚在近代以前是一个政治或文化单位。这也让我们联想到历史上的‘中华帝国’或‘中国文化圈’。”
1543年耶稣会士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1506~1552)抵达日本九州的鹿儿岛,拉开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的序幕,1552年8月沙勿略进入中国澳门附近的上川岛,并于12月3日病逝于上川岛。1594年春的“壬辰倭乱”时期,葡萄牙神父塞斯佩代(Gregorio de Céspedes)和一位日本的天主教徒随同侵朝日军来到朝鲜,虽然他并未在韩国人之间传播天主教,但标志着西学已经在整个东亚登陆。
天主教进入东亚后开始在东亚各国传教,此时进入东亚的耶稣会士传教士虽然人在各国,但却是一个相互分工、有机配合的统一整体。“1558年耶稣会印度设大主教职,统辖东非、印度、东南亚及中国和日本的全部传教事务。1576年之后,中日两国的传教事务改由澳门主教区就近管理。1582年设立日本准管区后,澳门仍是日本教会不可缺少的后方供应基地与中转站。”
但是,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学术界主要关注本国的西学东渐研究,而不能从整个东亚的角度来全面把握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和西方人在东亚的活动,结果,这样单独的国别研究,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在全球化初期东亚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各国研究本国基督教史和西学史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试图从西人东来后所形成的西学汉籍入手,考察西学汉籍在整个东亚的流布与传播,以此从东亚全局上研究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