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17世纪初,伴随着基督教向中国的传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思想已经开始传入当时的中国。明朝末年,中国学者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傅泛际合译了《名理探》一书,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思想和内容。10920402近代中国,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人逐步开眼看世界,作为启迪民智内容之一的西方哲学著作大量地被中国学术界引入、传播和讨论,其中也包括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逻辑学、政治学以及伦理学等内容。例如向达、夏崇璞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吴颂皋、吴旭初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的《政治学》;还有,刘衡如译,英国人铁聂尔著的《亚里士多德》,中华书局1920年出版;詹文浒译,美国人杜兰著的《亚里斯多德》,青年协会书局1929年出版;汤用彤译,英国人华莱士著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等。10920403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尽管近代以来中国已经开始逐步引入和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思想,但是由于中西问题传统的巨大差异,其引入和介绍多停留在翻译的层面上,并且是对亚里士多德部分哲学著作的翻译,而且这种翻译工作大多还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或其他文本基础上的再翻译,所以大部分学者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学者们之间也没有形成讨论。
韦卓民先生是当代国内较早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家之一,其早年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哲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又师从英国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取得博士学位,期间还游学于法国巴黎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等知名学府,这样的求学经历为他从事哲学研究与写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韦卓民先生从当时的华中大学校长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从而摆脱了行政事务的纷扰,潜心治学,“得其所哉”,主要研攻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黑格尔这四位著名的哲学大家。由于韦卓民先生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希腊文,也精通拉丁文,后来又自学俄文,这使得其学术研究能够学贯中西、融合古今,既能够不带个人偏见地如实陈述西方哲学流派与源流、哲学家们的思想,又能够在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吴胜锋: 吴胜锋,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