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举措。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统一指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处理、部门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组织管理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落实了卫生应急工作总体部署和各项措施,提升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与水平。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甲流感疫情,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各主体间的协调与沟通,为甲流感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流程。本章立足国情和现状,分析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甲流感防控体制机制的建立与运作,以及社会参与机制的实际,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以期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流行性感冒,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卫生管理,研究报告,中国
曾光: 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曾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获卫生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成果奖。 2001年开创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实战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2003年任首都“非典”联合防治指挥部顾问,提出的重大决策建议被指部及时采纳;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学习会上做了“运用科学技术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讲座。以后每当国家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作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他经常深入现场调查,提示科学防治,安定民心。 先后主编过《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现代流行病学》《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的新思维》《中国公共卫生理论篇》等。
薛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