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农民工题材小说:草根创作
在线阅读 收藏

“草根”一词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牛津英文词典对grass roots的解释是“与那些决策者相对的社区普通民众”(ordinary people in society,as opposed to those who make decisions),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远东图书公司,1977)对grass roots有三个释义:农村地区,一般人民,基础、根源。“草根”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现在这一词语十分流行,例如,“草根小说”、“草根音乐”、“草根传奇”、“草根明星”、“草根部落”、“草根族”等以“草根”做修饰语的概念在网络上的出现频率很高。目前,作为修饰语的“草根”的基本含义有普通人、平民、群众、民间、底层等。

“草根创作”在此有多重含义。首先,草根创作是指以“我手写我心”的“南方”打工者与打工作家进行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如王十月、周崇贤、鄢文江等“打工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创作,这些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现在或曾经是具有农民身份的“打工人”969229。其次,草根创作主要是指“打工人”叙写“打工生活”的创作,因此精英群体的创作一般不列入讨论之列。再次,草根创作还包括个别具有底层情怀而又熟悉农民工务工生活的作家(如《北京文学》的编辑白连春)进行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这些创作一般发表在《佛山文艺》、《江门文艺》、《大鹏湾》及《作品》、《广州文艺》等重视“打工文学”的南方刊物上。这类作品的创作主体多为“体制内”的文化人,而不是农民工。

打工小说是打工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出于讨论与或指称的便利,在本书中我们偶尔将草根创作与打工文学看做同一个概念,但事实上草根创作是打工小说中的一部分,而打工小说又是打工文学的有机构成之一。这就涉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打工文学的复杂构成。打工文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种复杂的构成使少数学者一直质疑打工小说的文学性,其主要理由是打工小说存在“庸俗”、“无聊”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本质属性与约定俗成的“文学”相去甚远。的确,打工小说创作的民间性、平民性及其整体运作的商业性等诸多因素促成了其创作的芜杂性。然而,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在文学成为表情达意、愉情悦意的艺术门类之后,“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庸俗文学”一直并肩而行,这一现象在叙事创作中的表现尤为明显。笔者认为,同任何时代的叙事文学存在形态一样,打工小说的一端连着艺术的圣殿,一端连着勾栏瓦肆。打工小说中的“严肃”部分无疑是当代“严肃文学”的重要板块,“通俗”部分是“通俗文学”的有机构成之一,而“庸俗”部分是夜总会之类娱乐行业的颓废作为在文坛的蔓延,这类作品所反映的及这种特殊的创作行为所体现的是人性中的动物性,是人类的动物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和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这种动物性在何种艺术门类中出现、以何种方式表达具有偶然性,但寻找表达机会与宣泄渠道则是一种必然。因此,“庸俗”部分的存在并不影响打工小说的成立,并不能颠覆打工小说的文学性。因此,“庸俗”部分不能不看做打工小说的有机构成部分,但不在本书的审视范围之内,本书中的“草根创作”特指打工小说“严肃”部分与“通俗”部分中的健康板块(有明显教化作用且品味纯正的部分)。“草根创作”是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中紧扣打工生活、真实反映现实的部分。早在21世纪初,知名学者何西来就指出,“打工文学”是一种真实的文学,是“血泪文学”,它写出了打工人在社会转型期间非常细腻的心路历程,写出了打工人“心灵深处的矛盾,他们的徘徊、他们的兴奋、他们的拼搏,还有他们的悲怆”,它贴近生活,有着那种毛茸茸的生活的感觉,就像从大海里掬起一捧沙,指头缝里还往下面滴水969230。草根、打工作家、打工文学等名词在本书中皆为中性词。

在一个视富有为罪恶、依据贫贱富贵指认血统优劣的时代,底层是一种资本,是一种荣耀,但在效益观念渗透进社会的每一细胞,物质生活质量至上并成为社会第一追求的今天,底层往往意味着一种屈辱与歧视。所以,笔者在使用草根、打工作家、打工文学等概念时心怀忐忑。笔者在本书中使用“草根”一词,完全是出于表述方便——以此来表述一种与“精英”相对的文学存在。“精英”并不意味着“精华”与高贵,而“草根”并不意味着低劣与低贱,两者在此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仅为替代两个创作群体的代号。打工作家与打工文学都是文艺学层面的类别名称,而不是艺术品位层面的区分。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草根创作是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半壁江山,下面我们从不同层面讨论农民工题材小说的草根创作部分即农民工题材小说的草根创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