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议题,刘志荣《南方文坛》2012年第1期。
2.海峡两岸乡村叙事比较——以贾平凹和黄春明、陈映真为例,李勇《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3.浅谈山寨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陈昭明《前沿》2012年第2期。
4.破碎如瓷:《古炉》与“文化大革命”,或文学与历史,黄平《东吴学术》2012年第1期。
5.论近年历史题材小说的消费主义倾向,苏晓芳《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
6.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语言嬗变,王永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
7.毕飞宇:作为“记忆”生产者的作家,张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
8.日常生活的价值重构——女性主义经验批评的中国诗学定位,荒林《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
9.“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姚丹《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
10.韩少功小说论,旷新年《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11.“主旋律”报告文学的叙事优化——读《朋友,我能给你什么》,丁晓原《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2期。
12.春梦,革命,以及永恒的失败与虚无——从精神分析的方向论格非,张清华《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2期。
13.进步的世界是一个反讽的世界——读格非的长篇小说《春尽江南》及其他,程德培《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2期。
14.对“当代文学”的不同理解——1979年前后文艺界的分歧,李云《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5.新世纪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浅谈,张德明《南方文坛》2012年第6期。
16.启蒙、自由、神性——论史铁生的伦理叙事,张细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4期。
17.后现代主义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影响,张永刚《学术探索》2012年第4期。
18.重构文艺场域与文艺机制(1949-1956),杜英《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
19.由“虐恋”意涵谈《古炉》叙事的内在断裂,黄轶《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20.从“事件的历史”到“述说的历史”——关于重新发现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点思考,方卫平《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21.艺术界与异托邦——对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一些看法,〔韩〕崔宰溶《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22.《遍地月光》与长篇小说的语言问题,王彬彬《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23.新世纪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表现“风景”,丁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4.历史重构与文化想象——小说《一双绣花鞋》及其阅读传播史,张书群《小说评论》2012年第3期。
25.一九五〇年代第一次文艺调整和通俗格局的建构,肖进《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
26.永久萦绕的噩梦:论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杨小滨《文艺研究》2012年第6期。
2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人民文化权力的兴起,卢燕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
28.革命、叙事与当代文艺的内在问题——小说《暴风骤雨》和纪录电影《暴风骤雨》对读札记,张均《学术研究》2012年第6期。
29.“中国问题”的深切触摸与思考——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题的一个侧面,王春林《南方文坛》2012年第4期。
30.聚焦问题的文学“社会档案”——关于新世纪中篇小说的文学社会学思考,李运抟《南方文坛》2012年第4期。
31.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张冀《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32.试论毕飞宇小说的孤岛意象,赵坤《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33.从“玻璃瓶”到“野葫芦”——宗璞的第一篇小说和她爱情书写的诗学特征,孙先科《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34.解构者·乐观者·见证者——论余华《兄弟》中的李光头形象,洪治刚《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35.评奖与“承认的政治”——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看50后作家的文学价值观,孟繁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6.“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哦,香雪》与《妙妙》的对读,金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7期。
37.网络文学生态调查,史建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38.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贺仲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39.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校读札记,张书群《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40.民族情感的民间表达与释放——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文学,房福贤《南方文坛》2012年第5期。
41.革命·欲望·资本——娱乐类“文革”手抄本热的大众文化解析,张鸿声、井延风《南方文坛》2012年第5期。
42.工业题材小说中的“草明现象”,逄增玉《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43.论“十七年”戏曲改革的新文人模式,陈军《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44.在时代冲突和困顿深处:回望孙少平,金理《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45.焚书之后——读《阎连科四书》,程光炜《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
46.李佩甫的“两地书”——评《生命册》及其他六部长篇小说,程德培《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
47.执著·比喻·尊严——论毕飞宇的《推拿》兼及《青衣》、《玉米》等其他小说,刘俊《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
48.论网络小说中的穿越、重生、架空问题,康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49.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邵燕君《南方文坛》2012年第6期。
50.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段凌宇《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51.《故事会》复刊后的新故事理论探讨及其生产实践——兼及当代民间文学研究范式的反思,王姝《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52.圣书上卷与圣书下卷——骆一禾、海子诗歌的同与异,西渡《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53.电影《白鹿原》的五个关键词,冯雷《艺术广角》2012年第6期。
54.论新世纪长篇小说中“大学叙事”的不足与缺失,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55.“文革”期间的手抄本通俗小说研究,王璐《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56.与天为徒——论贾平凹的文学观,栾梅健《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57.文学如何反映当下现实?陈晓明《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
58.作为原点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李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2期。
59.旧人物的新时代——延安文艺“教育工农兵”主题与启蒙文艺“改造国民性”主题再讨论,卢燕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60.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杂论,王彬彬《当代文坛》2012年第3期。
61.“旁生枝节”对写实小说观念的补正——以《腹地》再版为关注点,董之林《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62.十七年文学中的“百合花”,孙民乐《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63.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发生期的一些思考,张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4期。
64.《欧阳海之歌》与“文革”文学的发生,吕东亮《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65.思忆文学与《牛汉自述》,李建军《小说评论》2012年第5期。
66.集体记忆的重构与现代性的反思——以《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为例,洪治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67.文学年谱框架中的“路遥创作年表,程光炜《当代文坛》2012年第3期。
68.桥式结构及其叙事节点的“断裂”——以现代性为基点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考察,王万森《理论学刊》2012年第7期。
69.从文学研究所到文学讲习所:论当代作家培养机制的演变,程天舒《扬子江评论》2012年第3期。
70.1950年代的上海改造与文化治理,孙晓忠《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2年第1期。
71.跨媒体风尚与文学的前途,黄发有《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2年第2期。
72.材料和注释:1957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洪子诚《文学评论》,2012年第11期。
7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黄发有《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74.周立波小说的欧化倾向,邹理《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75.寻找政治:“十七年”文学批评中“歪曲”话语的逻辑,寇鹏程《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76.论新世纪短篇小说的价值追求,张晓琴、陈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5期。
77.“十七年文学”:红线黑线有异,实行专政则一——一九七六~一九七八年文艺界的“拨乱反正”,王彬彬《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78.“寻根”的建构及其谱系,徐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2期。
79.“交叉地带”的叙事镜像——试论十七年文学脉络中的路遥小说创作,徐刚《南方文坛》2012年第1期。
80.在底层体验“我们的时代”,陈应松《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1期。
81.“非虚构写作”:从文学“松绑”到“当代”困窘,霍俊明《文艺争鸣》2012年第1期。
82.传统美学、中国经济与当代文学的品质,张清华《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1期。
83.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陈晓明《文艺争鸣》,2012年第2期。
84.重塑中国文学的思想性——以新世纪十年文学为例,韩伟、姚凤鸣《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85.知识、经验、“当代文学”与“政治”概念——关于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的知识批判,王进《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
86.变幻与越界——当代台湾女性小说性别与情欲的多元展演,艾尤《文艺争鸣》2012年第3期。
87.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派”之互文——重读《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金南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3期。
88.民意与公共性——“微博”中的公民话语权及其反思,郑燕《文艺研究》2012年第4期。
89.个人、身体与“个人化写作”,郭冰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2期。
90.《香火》:历史禅,刘春、黄平《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
91.一九五〇年代第一次文艺调整和通俗格局的建构,肖进《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
92.文学与年龄:从“60后”到“90后”,黄发有《文艺研究》2012年第6期。
93.犹豫而迷茫的乡土文化守望——论贾平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贺仲明《南方文坛》2012年第4期。
94.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评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李遇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95.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孙郁《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6日,第24版。
96.莫言、诺奖与百年汉语写作的命运,王春林《小说评论》2012年第6期。
97.诺奖之于莫言,莫言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张清华《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
98.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情怀,张志忠《黄河文学》2012年第12期。
99.鲁迅与当代中国的语言问题,郜元宝《南方文坛》2012年第6期。
100.“新民间”生成与文学突围——20世纪90年代小说叙事变异的另一种考察,刘文辉《文艺研究》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