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近年喜剧电影的类型化与青年文化性
在线阅读 收藏

21世纪以来,在声势浩大的大片浪潮的挤压之下,以《疯狂的石头》为肇端,盈利模式与大片截然不同但同样的成功,使得中小成本影片尤其是小成本喜剧电影也形成了一个持久不衰的浪潮,颇为引人注目。

大致可以说,在当下与大片分庭抗礼的中小成本电影市场中,喜剧占了一多半,这堪称是一个小成本喜剧的时代。在大片拯救了中国电影的票房之后问题渐显(如今年的几部古装武侠大片大多以票房和口碑的双双落败而告终)的背景下,喜剧电影凭借着题材选择的亲民化、时尚化、偶像化,情节安排的喜剧化,内容的轻松,剧作、表演的灵活等优势在众多类型中脱颖而出。

但就中国电影史而言,喜剧电影一直并不繁盛。20世纪上半叶有过“早期滑稽短片”“软性电影”,“孤岛”时期和1940年代末,市民喜剧创作迎来高潮,也留下大量的喜剧电影经典。但大体而言,那种比较纯粹的,凸显纯粹娱乐功能的喜剧一直是没有成为主流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喜剧创作的禁忌和雷池日益增多,喜剧意识渐淡,“讽刺性喜剧”昙花一现,“歌颂性喜剧”“轻喜剧”则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文化传统一直对文学艺术有着严苛的社会功能、伦理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和禁忌。孔子不但自己“不语怪力乱神”,还以“文质彬彬”“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偏不倚”之类的“中庸”之道来要求“君子”和文艺。而他对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原型性意义,其思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并积淀和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语)。而从近现代中国文艺思潮来看,以“焦虑”“悲凉”为美学风格主潮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艺也不鼓励喜剧(也许,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太灾难深重了,中国人又怎么喜得起来?)。著名的“巴老茅”没有一个是喜剧作家(老舍略有一点京味幽默),张天翼等喜剧作家最后则从喜剧创作退居儿童文学创作了。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喜剧美学的流脉所幸在港台电影中有大量留存和超级发挥。不夸张地说,香港喜剧是“喜你没商量”!20世纪80年代,从逐渐进入内地的香港喜剧电影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了大陆轻喜剧之外的另类无厘头打闹喜剧的存在:“嬉笑怒骂”“无厘头”,常常“俗不可耐”,更不刻意追求社会教化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港台电影文化的进入,美国电影影响的重启,喜剧创作的类型、风格越来越丰富多元了。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大众文化转型,喜剧越来越受到欢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率先成熟的类型电影“贺岁片”即以喜剧为主体,而贺岁档电影票房则几乎撑起了每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的一多半。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