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是一个涉及当今社会发展过程,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发展情况的基本特征。根据卡林内斯库的观点,“现代性是一个时间/历史概念,我们用它来指在独一无二的历史现时性中对于现时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把现时同过去及其各种残余或幸存物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性中去理解它,在现时对未来的种种允诺中去理解它——在现时允许我们或对或错地去猜测未来及其趋势,求索与发现的可能性中去理解它”,11002330他把现代性勾勒为“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五副面孔。由此可见,现代性与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它“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行处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11002331作为内涵丰富又一直变动不居的现代性,它本身就具有解构和重构的双重作用。当代大学生虽然身居校园,却有着与现实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不受到现代性的双重影响,他们精神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图景就是现代性的缩影。
廖志诚: 1972年出生,福建永定人,法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特色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兼任福建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工人运动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思想教育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著(含教材)10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