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并席卷全球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德勒兹、波德里亚等。它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质疑、反诘与批判现代社会,反对现代性所推崇的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专业化、一元化、同质性等科学与理性话语图式,反对宏大叙事、巨型理论、话语霸权、权力宰制、真理永恒,主张微观叙事、生命主体、真理相对、多元性、异质性、非主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和主流话语合谋支配下的农民、工人、同性恋者、有色人种、少数族群和公共生活圈之外的妇女等弱势人群。迄今为止,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形成系统明晰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学界对其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为僵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而反对者则认为,后现代主义将可能摧毁既有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然而,无论是支持者抑或是反对者都不能否认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尤其是其所具有的批判、质疑与解构精神,为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研究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有力地撼动了传统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新的研究范式,催生了拓展个案、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借此,我们尝试将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研究连接在一起,理由有二。一方面,社会工作研究系社会研究之一种或一部分,社会工作本身并无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工作研究系将一般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到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从事有关社会工作调查的研究1016292。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研究之影响同样适用于社会工作研究。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具有高度契合性,具体理由有三。其一,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专业和道德实践,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质。它不断嫁接和融合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前沿理论成果,以此形塑并拓展自身。纵观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其实质上是一种不断与时代新思潮交融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受到西方宗教慈善理念和科学主义的影响,逐步成为一门助人的专业和职业;20世纪前30年结合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心理学相关理论发展出个案社会工作方法;30年代至50年代融合了系统论和功能论发展出小组工作方法;60年代又深受女性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反越战运动影响而形成社区社会工作方法;80年代接受了管理主义发展出个案管理和社会工作行政等方法;90年代后又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逐步形成了社会工作通用模式、叙事治疗等。其二,社会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扶危济困、助人自助”,其主要服务和研究对象是社会边缘和弱势群体,包括贫困者、流浪者、失业者、少数族群、罪犯、吸毒者、同性恋者、有色人种、老人、妇女、儿童等,他们因社会制度、政策和生理等原因遭遇了主流社会的排斥。社会工作不仅关注这些弱势人群的处境和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更关注“生命个体”,强调其人格尊严和多元化需求,根据个别化的需求原则,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挖掘其潜能,激发其主体性,为其赋权和增能,并鼓励其发声,这与后现代主义倡导的许多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其三,社会工作的服务和研究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冷冰冰的物,因此社工可能会偏重于强调感性世界而拒斥理性世界,强调通过尊重、接纳和共情等原则进入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体验他们的处境与遭遇,反对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此外,社会工作研究尤其重视增进研究对象的艺术性,而淡化其科学性。这些与后现代主义主张的人性和感性是高度重合的。综上可知,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的高度契合性将二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为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创新与反思开拓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