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观点荟萃
在线阅读 收藏

新闻是既客观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稿件更要求素材的真实性。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和信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新闻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的新闻。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要能够甄别新闻的真实与真实的新闻,在报道时坚持真实原则,做历史的记录者。

——尹韵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记者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抓重点的能力。要靠自身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现场找到重点。二是学习能力。做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知识永远是不够用的,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把握知识的重点。三是归纳和分析能力。将新闻事件由表及里层层剥开,需要强大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四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新闻选题领域广泛,要求记者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五是质疑的能力。质疑不是谩骂,而是要肩负责任,承受压力,讲出基于事实理性思考之后的话,更要学会质疑自己。

——刘庆生(中央电视台驻上海记者站站长)

在社会物质基础和基本规则日益完善的今天,在以谋求政治诉求为特点的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的当下,媒体人有责任提供多元价值碰撞的空间,并且做好舆论引导,让大众回归到多元分析的理性视角。媒体不能为了利益而随波逐流,不管社会语境怎样,都应当坚持在媒体中呈现不同的观点,使新闻报道的覆盖面更广泛。

——秦畅(上海文广集团广播新闻中心首席主持人,《市民与社会》栏目主持人)

当下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要特别重视“垂直”“移动”“平台”等几个关键词,注重从垂直的角度,利用移动互联网,做整合资源的平台。在面对受众时,要注意几个导向问题,即需求导向、服务导向和应用导向。另外,要注重合作,跨领域、跨媒介的合作常常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谢海光(《文汇报》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新媒体的优势有很多,如信息海量、即时传播、互动性等。但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具颠覆性的优势就是传播渠道的开放性。新媒体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渠道垄断的格局,极大释放了民众的传播欲望,扩大了人们的传播权利。新闻与传播“共时代”的开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人人都成为记者,可以采集新闻;人人都有麦克风,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观点;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可以主张自己的利益诉求。也给专业记者、新闻编辑人员以及新闻专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刘鹏(《新闻记者》杂志主编)

当前,微博舆论场存在“1%的人原创,9%的人转发,90%的人静默”这样一个普遍状态。作为新闻人,我们首先应该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话语权是通过不断去表达才能够争取来的。其次,要注重所发博文的内容和质量。再次,还要注意互动补偿,要尊重自己的粉丝。最后,还要学会俏皮地传播、中小范围传播等,这是微博传播中特有的一系列行为。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微电影的诞生对传统影视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影视美学、影视艺术技术、生产格局、影视研究和影视教育等多个方面。面对微时代的变革,我们一方面要热情拥抱、适应新生事物;另一方面要坚守伦理、社会公德、法律等基本底线,在扶持、提携一切有利于人类正能量释放和发挥的事物的同时,对于阻碍、毁坏正能量,导向负能量的事物要予以控制和规避。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渗透是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从文化强势一方向文化弱势一方辐射;另一方面,文化弱势一方也在不断地对文化强势一方进行反渗透和反影响。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看,全球化不仅导致文化趋同性,还加剧了文化的多样性。辩证地看待文化领域内全球化的二重性,可以使我们有效地抓住全球化这一契机来发展自身文化,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