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了饶平县RY镇东山畲族村在20世纪80年代申报民族成分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了该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族群边界不是变动不居的文化边界,而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团体边界。东山村的民族成分变更实践表明,族群或民族认同实质上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经验的适应策略。传统文化特征作为族群认同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在部分特征符合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创造或“恢复记忆”,并从此得到维持或加固。
谌华玉: 1964年生,四川眉山人,博士,汕头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1989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9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任教于广东省汕头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2002年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职攻读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目前从事高校英语专业语言、文化和文学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认同与后殖民主义英语文学。曾合编出版英语教学类书籍2部,发表语言、文化、文学研究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