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往往是最令人兴奋的时刻,也是最难的时刻。西方已有的关于现代化、风险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和理论框架给了我很多思想上的启发,同时也让我面临着理论与现实之间之差距的折磨与反思。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科学技术与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问题在西方社会集中突出爆发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关于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研究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代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及其风险真的会成为统治社会的力量吗?大量的研究者已此为出发点开始研究。就像当年马克思把阶级分化作为讨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核心一样,贝克提出把风险作为讨论现代化之后社会矛盾的核心。我受到这样有革命性精神的理论的启发,却在深入的研究和现实的案例中看到了被贝克认为是风险社会理论之魂的“科学知识”背后复杂的权力与阶级关系卷入。我们确实在传统的基础上越走越远,但我们无法割裂与传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但它没有让现代社会走进一个更民主、更公平、更具有反思性的新纪元。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日千里的发展。在工业发展、能源需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气候变化这一系列的矛盾之下,核电在攻克了技术难关后,确实展现了其高效能、低碳排放、长期经济效益佳等优越特征。2013年9月16日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原子能机构主任马新瑞发言指出:“中国政府支持核能发展政策的信心从未动摇。”既然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依靠核能发电,那么就必须避免在核能项目上与PX项目类似的“逢上必反”的尴尬局面。因此本书在最后部分除了做理论层面上的反思和总结外,还会在政策制定方面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以破解核电发展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