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里,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寺庙被修复、重建和新建。目前,这些源于佛、道教及各式民间信仰的寺庙无疑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宗教场所,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教堂等其他公共宗教空间。寺庙所吸引的宗教朝拜者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在各种民俗和宗教节日里,大小寺庙里总是人流滚滚,拥挤而繁忙。寺庙,无疑是中国宗教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探讨寺庙兴建的热潮时,很多人习惯或理所当然地把着眼点放在了寺庙“滚滚的人流”上,探讨他们为什么到庙里来。然后把滚滚人流到庙里来的原因认定为寺庙兴建及宗教复兴的原因。2006年7月14日的草塘观音香会上,笔者也试图从草塘最大的两座寺庙——白虎山观音寺和后岩观的滚滚人流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通过就“你选择来白虎山观音寺/后岩观烧香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调查,从一些香客口中,得出了这样一些答案:“好玩”“这里闹热”“许了愿的、必须来还”“这里庙修得好、修得大”“听说这里的菩萨灵得很”“没什么原因,就是每年都来一次”“不是大家都来这里吗?我也跟着来了”……。看来,促使人们到寺庙里来的因素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或统治性的原因,甚至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自己到寺庙来的原因,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解释。而且,引人注目的是,从“这里闹热”“这里庙修得好、修得大”等原因来看,似乎不仅是人流造就了寺庙,有时是寺庙造就了人流。
由此,仅从“滚滚的人流”上找原因,是否显得片面?可以肯定,有宗教需求才会有寺庙的产生,但是,仅有需求并非一定能够造就“巍峨的寺庙”。那么,是先有巍峨的寺庙还是先有滚滚的人流?这似乎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终极性问题。笔者在这里并不准备探讨这一终极问题,但在“寺庙”和“人流”的关系上,似乎比较明确的是:庙修得越大越好,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流。比如草塘朝山会选择朝拜对象时,就是“哪里的庙修得好就去哪里”。这也提醒我们:在探讨宗教的复兴和繁荣时,绝不应该只单向度地考察“滚滚的人流”,庙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考察的方面。与考察“人为什么到庙里来”这一很主观而易变的问题相比较,“庙宇是如何兴起的”则是一个非常客观理性的问题,它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的复兴和繁荣,是极有助益的。在这一点上,宗教市场论可以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和视角。
当宗教市场理论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宗教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时,它告诉我们,这些供给者致力于满足那些潜在宗教消费者的需要,根据宗教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或其他供给者竞争的情况而不断调整其服务。同时,宗教消费者会在不同的宗教供应商之间进行比较,选择那些与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目标、需要相符的,具有最佳投资回报的宗教供给者。
着眼于整个宗教市场时,宗教市场理论告诉我们,除非有国家的残酷垄断,否则宗教市场将是不断竞争的,吸引和获得追随者能力的不断提升、周期性的革新、偶然对他人手段的抄袭、销售宗教产品策略的多样化等世俗商业社会常有的情况,都将在宗教市场上发生。一些宗教供给者可能没有超越它所处的小环境的雄心,甚至孤立于宗教市场之外,或被动地参与竞争。但更多的宗教供给者会致力于获得尽可能多的追随者,它们在与其他具有同样雄心的供给者的积极竞争中,不断调整和设计新的策略,以图占领最大的宗教市场。
笔者认为,中国寺庙市场特有的竞争性和中国大众宗教高度的非排他性特征,也许为宗教市场的上述理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证注脚。中国的寺庙虽然可能声称属于某一宗教或教派,但即便属于同一宗教的寺庙,一般也是互不归属、各自独立的,有着各自的宗教或世俗利益。因此,无论是相同还是不同宗教的寺庙,它们之间几乎天生就具有竞争性。而且,由于中国传统宗教的非排他性和多神化,信众很容易同时选择几个寺庙朝拜或经常在不同的寺庙之间摇摆,寺庙没有任何强力可以干涉信众的选择,也没有任何寺庙试图这样做;寺庙与公众之间也几乎不存在任何社会网络、情感依附等联系,信众从一个寺庙转向另一个寺庙并不会导致这些社会资本的丧失。并且,各个寺庙往往没有特定的宗教教规和礼仪,这种转换也不会导致宗教资本的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