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翻开浩繁的宗教典籍或行走在奇丽的宗教建筑和遗迹间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空灵和智慧、基督宗教的厚重和宏大、道教的斑驳与玄奇、伊斯兰教的深沉和执着。宗教,无疑是一种注重心理影响的复杂知识体系,人类对看不见的超自然力量的迷恋总是让无数研究宗教的学者着迷,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企图一探信仰者心灵的幽微。然而,宗教市场论却将宗教放在经济学理性的手术台上进行解剖,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代价—收益”权衡计算的结果,宗教变化的主要元素在于宗教供给者而不在于宗教需求者的变动。这就推翻了宗教非理性的说辞。
宗教市场论是一种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宗教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探讨社会、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对宗教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的影响,也探讨宗教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
在此,笔者无意讨论和批评宗教社会学的这种较宏观的研究方法,也无意夸大和制造不同学科之间的鸿沟。与宗教社会学相比,人类学惯用的田野方法和民族志的写作,可能会使人觉得人类学者的研究更“微观”一些。因此,笔者虽引用了宗教市场论这一宗教社会学理论,但在将本研究定位为一种宗教人类学的研究时,希望本研究的田野调查和行文可以避免宗教活动的主角即宗教行动者或社会行动者被“流放”。
基于此,笔者在铺陈草塘各个时期多元宗教市场、宗教供给者和他们的宗教经营时,尽可能多地注意这个市场上活生生的宗教行动者,以及他们具体细致的宗教行为、世俗活动。那么,在人类学这种更为“细致”的视野下,草塘这个中国西部社区所呈现出来的宗教样貌,对宗教市场论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解构呢?
如前所述,宗教市场论立足的西方制度化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宗教图景具有极大差异,在宗教市场样貌、宗教竞争和宗教管制、宗教垄断等方面均有极大的不同。下面结合本研究的田野材料,就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