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谁能够成为构建付费墙的中国报纸?
在线阅读 收藏

如果说在整个激进性演进的报业数字化进程中,中国报纸尚处于演进的“趋近”阶段,旧产业模式的颓势已现而新产业要素与模式正处于生成之中的话,那么美国报业市场的演进已经进入到了激进式演进的“共存”阶段,随着新老产业模式之间竞争与博弈明显升级,紧张状态加剧,原有产业日益脆弱而新产业模式则开始形成并逐步主导产业的发展。付费墙这种典型的数字报业盈利策略已经成为美国报纸在新的数字传媒产业链条中占据盈利制高点的重要选择,即是报业新产业模式构建的重要步骤。业界和学界都注意到了,2012年被称为美国报纸的“付费墙年”,它们开始从付费墙“试水”转向“全情投入”。无论是20%的美国报纸设置付费墙,还是第一数据公司、李氏企业集团、斯克里普斯集团、甘尼特集团、麦克拉奇集团等大型报团的付费墙的设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成功实施付费墙策略之后市场效应的发酵与扩散。美国发行审计局报告称,2012年报纸发行量与2011年同期相比,在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最近6个月中基本相同。随着网站付费门槛制度的快速采用,付费报纸数字版的总数上升了15.3%。这意味着,付费墙策略的采用已经遏制了美国报业的持续衰退的趋势。实际上,除了美国报业之外,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的报纸也都在不同程度地探索构建付费墙。

中国报纸对付费墙的关注与试验,起步的时间似乎并不晚。大约从2010年开始,《人民日报》与人民网曾搞过付费体验的试验,但无疾而终。《重庆日报》《安徽日报》《环球时报》等依托报网互动,做过付费墙的探索,但终究难以达到盈利的最低规模。目前只有《温州日报》等报纸还在试验,但微薄的收益,还不足以支撑报纸的基本运行。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付费墙不适合中国特色的报纸。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付费墙也是中国报纸数字化与市场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深水区”。如果在未来的数字传媒产业版图中,报纸依然能够具有一席之地的话,它可能是基于付费墙而形成。今天的一部分报纸所探索的“全媒体”“云报纸”的成功仍然依赖于付费墙的构建。那么,在报业数字化进程中,谁能够成为成功构建付费墙的中国报纸?这需要分析中国报纸构建自己的付费墙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