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积累:一是政治积累,或称政策积累,只有真正读懂政治,熟悉政策才能成为合格的新闻记者;二是文化积累,记者对于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闻记者应加强文化积累,拓展专业视野,兼具人文情怀;三是专业积累,要把握好新闻规律,即要到现场、问各方、善研判。
——翟惠生(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
现代科技的变革使得新闻行业更趋于融合性、变革性、移动性和互动性。新媒体解放了公众,公众通过社交媒体采集、编辑、评论、分享的信息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这使即时报道成为易事,达到非大众化的传播效果。面对变革中的媒体和解放了的公众,当前,新闻从业者的身份正在发生改变,从单纯的新闻采集者向新闻编辑者、资料挖掘者、信息处理者、寻求真理者、全方位新闻提供者以及事件预测者等角色转变。
——郝晓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亚洲传播学报》主编)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体与媒体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媒体工作有其特殊性,媒体人在选择媒体职业时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一,要有韧性,能吃苦,适应媒体工作即时性、不稳定性等特殊要求;第二,要有想法,擅创新,媒体人要敢想敢做,不断创新;第三,要有立场,敢报道,媒体人应该秉持正确立场,为公众代言;第四,要有勇气,能转型,遇到瓶颈要能够及时趋利避害,以不断更新的形式与内容迎接挑战。
——赵红(《大河报》副总编辑)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PC互联网相比实现了三个跨越:第一个跨越是“从静到动”,即从“人随网走”发展到“网随人动”;第二个跨越是从“人对物”到“人对人”;第三个跨越是从“被动”到“主动”。未来,移动互联网还将呈现出五大泛化趋势:第一,泛网络化,多终端、泛终端的出现和普及将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泛化;第二,泛智能化,主要表现在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电视将成为智能终端等;第三,泛媒体化,媒体趋于泛化,信息无处不在;第四,泛可视化,可视化交流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第五,泛数据化,媒体公司与数据公司将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与融通。
——官建文(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即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不同类型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衍生出形式多样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传播给受众。自2000年至今,媒体融合经历了数字化实验阶段、产业化探索阶段和融合发展阶段。未来,媒体的边界将逐渐消融,全媒体集团大量涌现,新业态下新的盈利模式将逐渐清晰,新终端将成为媒体融合的助推器。
——杨驰原(《传媒》杂志总编辑)
舆论引导同舆论表达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充分的舆论表达是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的基础和前提,有效的舆论引导又为有序的舆论表达创造舆论氛围,舆论表达同舆论引导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认识并处理好这种辩证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普通民众舆论表达的无序性。
——童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深特聘教授)
世界上的人大体可分为三类:乌合之众、大众和公众。乌合之众的意见非常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大众的特质是大家有共同的兴趣或怨气,他们会从多种渠道汇聚进行共同想象;公众则相对比较理智,他们对社会事务比较关心,会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并进行一定思考。想真正了解一个社会,了解人们对于公共事件的真实看法,民意调查一定要努力获得公众的意见。
——张荣显(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会长,易研网络研究实验室研究总监)
当下中国,对内面临着持续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深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矛盾,对外则面临着在充满危机和冲突的全球资本主义秩序中如何进行自我定位的挑战,中国软实力追求的紧迫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出路都应在以上内外矛盾的交汇中把握。
——赵月枝(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
“信息时代”一词已经不能够准确地形容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更是“传播时代”。从宏观角度看,传播作为一个时代要素,已经与政治、经济要素平行,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从微观角度看,现在的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播,更是人、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发生关系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社会机构的重组与人们传播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这种重组与改变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洪浚浩(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学系终身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