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5年里,财经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里程碑。
一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开始注重经济报道,加大财经信息的报道力度。较有代表性的如1979年人民日报社创办的《市场报》,主要反映市场商品信息动态。中央级部委也创办了很多财经类报纸,如《中国财务报》《中国机械报》《中国管理报》《中国民刊报》等。此外,全国各地也陆续出现了很多地方经济报纸,如《第一财经日报》的前身《上海经济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在今天财经媒体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如《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著名策划人、原新华社记者王志纲,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等。
二是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在资本市场勃兴的背景下,媒体行业掀起了一股以反映中国资本市场为主的证券类媒体创办热潮,出现了反映资本市场特点、拥有信息披露特权的“七报一刊”,即《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金融时报》《经济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日报》和《证券市场周刊》。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也都开始创办股市证券类节目,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信息需求。1998年,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创办的《财经》杂志除了反映中国资本市场现状,还刊登了很多与体制变革相关的报道,反映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建立起新闻专业主义较为成熟的媒体生产和报道模式。
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全球化的到来。“入世”与全球化对中国财经媒体的影响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大批市场化财经媒体陆续出现,例如《21世纪经济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证券类报纸,《中华经济时报》《粤港信息日报》等具有雏形意义的现代商业报纸的出现,同时,2000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对话》栏目,将商业人物变为全民明星,极大提升了公众对财经人物、企业、财经信息的关注和兴趣。另一方面,财经媒体对技术的关注度提高,出现了《中国计算机报》等一大批IT类媒体,主要报道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公司上市等内容。
四是PC
五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这个阶段出现了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为个体或小组在垂直财经媒体领域生产专业内容创造了良好环境,推动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企业、机构以及各类市场主体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内容生产和内容传播过程,也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很大影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机器生产代替人力担当记者和编辑角色,可能成为今后新闻生产制作的一大趋势。“今日头条”就是一款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抓取个性化信息的推荐引擎;“雪球”作为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站,也是利用机器生产内容,通过机器化挖掘,做大量的抓取与分析;甚至连一些传统媒体,如英国的《卫报》,也开始数字化转型,使用机器编辑新闻。在财经领域,像各级部委、机构和公司发布的公告等规范化、标准化内容,机器完全有能力将其抓取出来。
六是自由化。自由化包括两个概念,一是参与财经报道生产的主体自由化,二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自由化。随着汇率的市场化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自由化,未来将会有大批像余额宝、P2P
今天,整个传媒生态,尤其是财经媒体生态发生了剧变。财经媒体跟娱乐媒体不一样,在娱乐领域,内容生产者可以通过打造“现象级”节目
这个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整个财经媒体传统的价值链完全改变。传统的价值链由四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是“license”,即基础的采访权利,过去发生的事件或活动只能由记者来采访、报道、发布新闻,记者的权力很大;第二个环节是“media”,是跟介质相关的分销系统,传统的媒体报道都有一定的报道流程,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杂志,都不能体现事件发生的时间价值;第三个环节是受众接受信息的供应;第四个环节是广告。现在,互联网的出现使随时随地进行内容的生产与发送成为现实,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发布信息,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成为负担,各类媒体纷纷抢夺受众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受众地位普遍提高,广告商也重新选择媒体平台投放广告。近几年,媒体行业再行政化、再补贴化现象出现,传统的价值链发生改变。第二个方面,在中国特有的版权环境里,媒体版权保护成为问题。中国的大型门户网站数量较多,单一媒体的版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个别门户网站已经要求向传统的内容生产商收费,认为门户网站的发布和转发帮助传统媒体提升了影响力,门户网站应该收取广告费。原来的主角可能被边缘化变成配角,整个传媒行业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那么,财经媒体不变的是什么?媒体行业被描绘成要与机器生产、超级平台、自媒体平台竞争的行业,要突出层层重围,前景渺茫。但是,从内容供应上来讲,媒体有很多优势,这是其他信息发布平台所不能比拟的,很多大型的内容策划、内容生产、内容供应单靠自媒体平台是无法实现的,媒体需要长期的投入,专业化、固定化报道是媒体的特色。在财经媒体领域,受众消费的财经信息主要还是靠主流的财经媒体提供,集品牌效应、深度报道、集体生产、议题设置功能于一身的财经媒体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个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另外,从媒介经营的角度来讲,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其在多个领域积累的资源与人脉也有助于其开拓多种多样的线下服务,使媒体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当媒体从一个为受众提供内容的供应商转型为把受众变为用户的服务型供销商时,媒体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在媒体行业受到冲击时,如果媒体的资源足够优质和丰富,仍然会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形态、报道方式、生产流程都在发生急剧的根本性变化,使得全球的主流媒体遭受挑战。在中国,版权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由门户网站主导新闻传播环境的基本结构,使得中国媒体遭遇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传媒业整体环境的变化总量上削减了对传统媒体的人员供应需求。未来,传媒学子择业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做选择。
第一个方向,学习数字化技术,实现向数字化媒体人转变。数字化媒体浪潮在中国方兴未艾,数字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媒体生产的一大趋势,传媒学子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技能,积极投身市场新的数字化内容生产部门、社交媒体机构或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部门,实现向数字化媒体人的转变。
第二个方向,对于依然满怀新闻理想,依然看重通过新闻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传媒学子来说,可以继续在传统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找准自我位置,并坚持下去,但与此同时,要重视自身专业性以及数字资本化能力。
第三个方向,在整个媒体行业以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大量传统公关公司正在转型为数字营销公司,很多传统企业在寻觅具备数字化传播能力的新型人才,传媒学子应仔细分析市场环境,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将眼光投向其他一些传播性工作,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传媒生态发生剧变的今天,传媒学子应如何提升技能,充实知识,做新一代的媒体人?
首先,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中,要有意识地增强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性操作,例如可以选择一个细分市场,尝试创建个人的微信公众账号或APP,利用微博社区做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等。
其次,在互联网数字营销盛行的当下,要学习数字技术,拓展关于产品经济方面的知识,了解数字化产品前端、后端、用户界面设计等,在数字化环境中提升能力,拥有更多技术资本的媒体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在特别强调技术资本的同时,作为传媒学子要苦练基本功,增强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能力,拥有扎实的新闻专业素养。新闻是融会贯通的,对于传媒学子而言,拥有广博的知识非常重要,可以多吸收其他专业领域知识,增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就对财经媒体感兴趣的传媒学子而言,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着力追求两个专业性:第一,要追求新闻专业性,新闻专业性体现在新闻写作,导语写作,新闻框架结构把握,新闻权威性、时新性、趣味性、重要性、显著性的体现等多个方面;第二,要追求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即指对报道领域的了解程度,二者缺一不可。建议多学习《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上刊登的文章,可以阅读格里高利·曼昆著的《经济学原理》,以提升新闻专业性和报道内容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