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仓(
)藏人生活在青海省东北部湟水南岸山区地带,“东起朴拉央宗,西到乌丹神殿,南达雪山,北至湟水”,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地跨青海省的乐都、平安、民和三县,是一个约有近万人的古老藏人群落。笔者在2000年、2001年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资助在该地做田野调查时,就搜集到三份当地的焚香祭祀文手抄本,通过释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大体了解该地区的民间宗教特别是对古老的地域保护神崇拜的一些特点。
1.第一份焚香祭祀文题名为《焚香祭祀文集要(
)》(以下简称《集要》),是由瞿昙寺僧人李仁欠(rin-chin)提供的,共10页,手写本,作者不详。《集要》并不单是一份献给某位地域保护神的颂词,而是卓仓藏人举行焚香祭祀活动时总的颂词,正如文中所言,其赞颂的对象包括“喇嘛、本尊、佛、菩萨、英雄、空行、护法、守护神及地域保护神”,从这种赞颂对象的先后排列次序也可以看出其完全代表了佛教的观念。文中在逐一赞颂了各种神灵后,为我们开列了卓仓藏人地区6个地域保护神的名号:
河湟流域阿伊赛迈神山下的郭尔部落,起源较早,传承至今,不仅保留着很多原始的信仰与习俗,而且继承祖先们崇尚文化和重视读书育人的意志、美德和情怀。今天的郭尔人,更加懂得继承传统的重要性,同时也善于改进、发展传统。图为他们在夏季举行祭祀阿伊赛迈神山活动时的煨桑情景。祭祀山神之后,便要举行射箭比赛,或观赏阿伊赛迈歌舞队演出的文艺节目。
高耸的廓噶尔(
)及桑曼噶尔姆(
)
祥瑞威严的色乌三兄弟(
)
桑栋念波(
)及扎纳公波(
)
俊美之达秀孜松(
)等
是本地七沟
这6个神灵分别是当地的6座山峰,其具体布局自西向东分别为:
(1)桑曼噶尔姆,当地人一般称其为“阿伊桑曼”,从这个称呼可以看出该神属于女性,有关她的传说在下文中将做专门论述。该山是宗喀吉日(
)山脉东段的主峰,海拔4167米。虽然该山在卓仓藏人聚居区的西部,但卓仓藏人习惯地认为卓仓藏人地区七条从南向北流向的河水都是源自该山,由此而形成的七条山谷是以其为核心呈扇形分布的。因此她在所有的地域保护神中地位最高。
(2)桑栋念波,位于宗太(
)河谷的宗太村(
,今下营乡白土庄)附近,是宗太河谷与叶家沟的分界岭。当地人常呼其为“桑栋岗”(
),《集要》将其名误写为“
”(意为狮面),因为当地人认为该山形如坐南面北之卧狮,北坡倾斜形似狮面。
(3)色乌三兄弟,以并肩耸立的三座山峰而得名,位于官隆沟(今青海省东都县斜沟乡)之顶端,桑曼噶尔姆山之东,这三位神灵的形象出现在瞿昙寺瞿昙殿的门廊上,跨马提枪、铠甲头盔,一副武士打扮。
(4)扎纳公波,位于官隆沟瞿昙寺东北,瞿昙河下游。由于该山周围现在已没有藏族聚居,因此人们大多已不知该山在古代所享有的宗教地位。但是瞿昙寺的僧人们介绍说,由于该山岩石色呈青黑,山势陡峭,嶙峋苍劲,故而得名。其神异之处在于据说冬日有莲花盛开。从其以“公波”命名并与莲花有关的传说来看,它被神化应是佛教传入之后的事。
(5)廓噶尔,位于官隆沟(今斜沟乡),当地人将该神与大鹏鸟联系起来,有人说该神是大鹏化身,也有人认为该神的坐骑是大鹏鸟。
(6)达秀孜松,关于该神的传说当地人知道的也很少,只是有些人称达秀孜松为廓噶尔神的武器。
《集要》将6座神山同等列出,似乎表明它们是卓仓藏人共同的地域保护神,在新近重建的卓仓扎西当噶寺(
,当地汉族称为药草台寺)经堂的门廊壁画中即描绘了它们的形象。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人们主要还是对与自己邻近的神山较为熟悉,并心存崇敬,而很少对那些远离自己的神山举行祭祀活动。唯有桑曼噶尔姆是一个例外,她受到全体卓仓藏人的崇拜。
2.第二份焚香祭祀文题名为《桑曼噶尔姆焚香祭祀文(
)》,由卓仓扎西当噶寺僧人洛桑仁卓(
)提供,为32行诗体手写本。
关于桑曼神的渊源卓仓藏人几乎尽人皆知:古昔安多宗喀地方还是一片汪洋之时,卫藏地方山神的总管念青唐古拉召集众山神言:你等皆已学有所成,能够独立生活,现派往各地,各自创业。桑曼(
)和桑朵(
)本是一对夫妻,被派往宗曲(
,两湟水)北岸华热地区,他们在大海中安家,于是在这里突起两座高山。丈夫桑朵每日出门打猎,妻子桑曼放牛挤奶。有一天夫妻争执,桑曼脾气暴躁,用舀奶的勺子打了桑朵的头顶,桑朵一怒之下挥剑便砍,砍中桑曼的右肩,桑曼赌气离家出走,到了湟水南岸卓仓藏人地区。于是桑朵与桑曼分住两岸,遥相对望。桑朵山顶不再尖耸,而显得平凹,终年积雪皑皑,这是因为桑曼用奶勺击打的缘故。而桑曼的右肩比左肩低,则是被桑朵剑伤所致。
《桑曼噶尔姆焚香祭祀文》虽然在文字上注重修饰,多处采用了“排比”的手法,但是除了赞颂和祈祷的内容外,并没有提供有关该神的历史渊源等内容。不过从词源角度分析,“桑曼噶尔姆”这一名称具有古老的含义。内贝斯基曾在《西藏的神灵与鬼怪》中专门讨论了“曼”(
)字的含义及“曼”系女神,认为:“曼字是经常用来称呼神伴偶的名词,意思是指妇女和医药,在大多数的藏文典籍中,
是用来作为西藏土著古代神灵的专用名称,因为这些神灵与医药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供给她们的两种供品是曼朵(
)和曼热朵玛(
)。”
)
)之声誉后,孤身回归故里,但自拉萨出发后便一直有一位身着白色蓼袍之老妇相伴同行,直到他安全抵达卓仓地界桑曼山前之扎西塘地方后突然消失,噶让大师方知是桑曼神一路保护而来,桑曼神的形象由此而得。卓仓藏人还认为由于当地最为神圣的地域保护神是女性,因此卓仓地区的女性总是比男子精明强干,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要高些。
3.第三份焚香祭祀文题名为《协隆杂干及杰拉帕日二神之焚香祭祀文(
)》,同样是由僧人洛桑仁卓提供的,为58行诗体手写本。杰拉(
)是今天乐都县瞿昙镇的一个村子,《安多政教史》写作“
”。协隆杂干和杰拉帕日是杰拉村附近的两座山峰,这两座神山不包括在《集要》的名单中,而是专属于杰拉村的地域保护神。外村的村民都用“凶暴”(
)之类的字眼形容其性格特征,一般来说他们对这两座山并不怀有特别的敬意。但是,卓仓扎西当噶寺因为坐落在杰拉村旁边,其地属于上述二神的“管辖”范围之内,为了求得寺院的昌隆,该寺僧人也举行针对协隆杂干和杰拉帕日二神的焚香献祭活动,以对“地主”(
)表示敬意。
该文实际上是对两个神灵的祭祀文的组合,前22行以协隆杂干为对象,后36行以杰拉帕日为对象。与前两份文本中充满宗教语言的情形不同,此份焚香祭祀文对神山的周围环境、自然特征等做了大段的描述,表现出文本的个性色彩。如文中描绘协隆杂干时言:
廓噶尔神山在右侧露笑容,
桑曼噶尔姆在左侧展喜态,
色鸟峻岭在身后作保护,
桑朵在前方光明中喜修持。
夏三月如璁玉(绿色),
秋日呈金色,
冬三月如珍珠,
春季似珊瑚,
四方河水皆如蓝宝石(青黑色)。
描绘杰拉帕日时道:
生起大乐之地广且善,
右侧吉祥之水是宗曲(即湟水),
森林鲜花药草繁茂之中心,
形成庄严之杰拉山岩,
前后左右皆为药草岭。
……
杰拉村和卓仓扎西当噶寺附近古来便以优美的自然环境著称,苍松翠柏,峰峦叠嶂,盛产各种草药,所以当地汉族称该寺为“药草台寺”。今天这里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该文还罗列了奉献给地域保护神的供品清单:
用神饮(
)、柏枝、白蒿来献祭,
药香三白三甘做烧施,
此虚空翻腾之烟云,
献给大神眷属做祭礼。
用神牛、野兽、白马来献祭,
红白两色绵羊、山羊做祭品,
空中美丽的飞鸟做祭品,
百药、鲜花、林木做祭品,
敬献茶供、酒供和奶酪,
鲜乳谷类等做祭品。
该文的结尾处提到“敏珠达杰林静修处”(
),从上下文来看可能是作者所属的寺院,《安多政教史》也提到“杰拉静修处”(
),然而该寺今天已无从考证。
在藏族民间源自原始苯教的众多神祇中,大山之神被赋予了特别崇高的地位,其中的某些山神被认为是地方万物生灵的主宰,被称为“地域保护神(
)”。它们居住在山顶或垭口,“拉则”是它们的宫殿居所。地域保护神的喜怒哀乐对地方的安宁与繁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人们需要经常或是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焚香煨桑活动,以满足其需求。通常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还伴有诵读专门为地域保护神创作的焚香祭祀文的活动,以庄重地表达人们对于地域保护神的敬意和期望。从已知的祭祀祈祷文文本来看,其创作具有某种程式化的内容,比如无一例外地要追溯这类原始神祇被密教大师莲花生降伏,使其为佛法服务时的情景,重申它们对于大师所做的承诺与誓言等。这使我们看到虽然焚香煨桑以祭神灵的传统极为古老,但延续至今的这种祭祀祈祷文模式是8世纪之后的事。地域保护神在民间信仰中地位崇高,但在佛教中其地位被贬抑,因为它们并不一定能让信徒脱离苦海、趋往涅槃,然而它们护佑地方的威猛之力依然得到承认,因此它们又位列护法神,其形象通常出现在寺庙经堂的门廊壁画中。此外,焚香祭祀文还包括许多祈愿的语言,以表达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这是人们崇拜神灵的目的所在。尽管焚香祭祀文具有相似的格式、雷同的语言,但是,由于祭祀祈祷文大多是由当地的高僧们针对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神灵而创作的,因而又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地域化色彩,多少能够反映出一些当地宗教、民俗等传统文化的特征,因此又是地方史研究的珍贵文献资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卓仓(
)藏人生活在青海省东北部湟水南岸山区地带,“东起朴拉央宗,西到乌丹神殿,南达雪山,北至湟水”,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地跨青海省的乐都、平安、民和三县,是一个约有近万人的古老藏人群落。笔者在2000年、2001年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资助在该地做田野调查时,就搜集到三份当地的焚香祭祀文手抄本,通过释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大体了解该地区的民间宗教特别是对古老的地域保护神崇拜的一些特点。
1.第一份焚香祭祀文题名为《焚香祭祀文集要(
)》(以下简称《集要》),是由瞿昙寺僧人李仁欠(rin-chin)提供的,共10页,手写本,作者不详。《集要》并不单是一份献给某位地域保护神的颂词,而是卓仓藏人举行焚香祭祀活动时总的颂词,正如文中所言,其赞颂的对象包括“喇嘛、本尊、佛、菩萨、英雄、空行、护法、守护神及地域保护神”,从这种赞颂对象的先后排列次序也可以看出其完全代表了佛教的观念。文中在逐一赞颂了各种神灵后,为我们开列了卓仓藏人地区6个地域保护神的名号:
河湟流域阿伊赛迈神山下的郭尔部落,起源较早,传承至今,不仅保留着很多原始的信仰与习俗,而且继承祖先们崇尚文化和重视读书育人的意志、美德和情怀。今天的郭尔人,更加懂得继承传统的重要性,同时也善于改进、发展传统。图为他们在夏季举行祭祀阿伊赛迈神山活动时的煨桑情景。祭祀山神之后,便要举行射箭比赛,或观赏阿伊赛迈歌舞队演出的文艺节目。
高耸的廓噶尔(
)及桑曼噶尔姆(
)
祥瑞威严的色乌三兄弟(
)
桑栋念波(
)及扎纳公波(
)
俊美之达秀孜松(
)等
是本地七沟
这6个神灵分别是当地的6座山峰,其具体布局自西向东分别为:
(1)桑曼噶尔姆,当地人一般称其为“阿伊桑曼”,从这个称呼可以看出该神属于女性,有关她的传说在下文中将做专门论述。该山是宗喀吉日(
)山脉东段的主峰,海拔4167米。虽然该山在卓仓藏人聚居区的西部,但卓仓藏人习惯地认为卓仓藏人地区七条从南向北流向的河水都是源自该山,由此而形成的七条山谷是以其为核心呈扇形分布的。因此她在所有的地域保护神中地位最高。
(2)桑栋念波,位于宗太(
)河谷的宗太村(
,今下营乡白土庄)附近,是宗太河谷与叶家沟的分界岭。当地人常呼其为“桑栋岗”(
),《集要》将其名误写为“
”(意为狮面),因为当地人认为该山形如坐南面北之卧狮,北坡倾斜形似狮面。
(3)色乌三兄弟,以并肩耸立的三座山峰而得名,位于官隆沟(今青海省东都县斜沟乡)之顶端,桑曼噶尔姆山之东,这三位神灵的形象出现在瞿昙寺瞿昙殿的门廊上,跨马提枪、铠甲头盔,一副武士打扮。
(4)扎纳公波,位于官隆沟瞿昙寺东北,瞿昙河下游。由于该山周围现在已没有藏族聚居,因此人们大多已不知该山在古代所享有的宗教地位。但是瞿昙寺的僧人们介绍说,由于该山岩石色呈青黑,山势陡峭,嶙峋苍劲,故而得名。其神异之处在于据说冬日有莲花盛开。从其以“公波”命名并与莲花有关的传说来看,它被神化应是佛教传入之后的事。
(5)廓噶尔,位于官隆沟(今斜沟乡),当地人将该神与大鹏鸟联系起来,有人说该神是大鹏化身,也有人认为该神的坐骑是大鹏鸟。
(6)达秀孜松,关于该神的传说当地人知道的也很少,只是有些人称达秀孜松为廓噶尔神的武器。
《集要》将6座神山同等列出,似乎表明它们是卓仓藏人共同的地域保护神,在新近重建的卓仓扎西当噶寺(
,当地汉族称为药草台寺)经堂的门廊壁画中即描绘了它们的形象。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人们主要还是对与自己邻近的神山较为熟悉,并心存崇敬,而很少对那些远离自己的神山举行祭祀活动。唯有桑曼噶尔姆是一个例外,她受到全体卓仓藏人的崇拜。
2.第二份焚香祭祀文题名为《桑曼噶尔姆焚香祭祀文(
)》,由卓仓扎西当噶寺僧人洛桑仁卓(
)提供,为32行诗体手写本。
关于桑曼神的渊源卓仓藏人几乎尽人皆知:古昔安多宗喀地方还是一片汪洋之时,卫藏地方山神的总管念青唐古拉召集众山神言:你等皆已学有所成,能够独立生活,现派往各地,各自创业。桑曼(
)和桑朵(
)本是一对夫妻,被派往宗曲(
,两湟水)北岸华热地区,他们在大海中安家,于是在这里突起两座高山。丈夫桑朵每日出门打猎,妻子桑曼放牛挤奶。有一天夫妻争执,桑曼脾气暴躁,用舀奶的勺子打了桑朵的头顶,桑朵一怒之下挥剑便砍,砍中桑曼的右肩,桑曼赌气离家出走,到了湟水南岸卓仓藏人地区。于是桑朵与桑曼分住两岸,遥相对望。桑朵山顶不再尖耸,而显得平凹,终年积雪皑皑,这是因为桑曼用奶勺击打的缘故。而桑曼的右肩比左肩低,则是被桑朵剑伤所致。
《桑曼噶尔姆焚香祭祀文》虽然在文字上注重修饰,多处采用了“排比”的手法,但是除了赞颂和祈祷的内容外,并没有提供有关该神的历史渊源等内容。不过从词源角度分析,“桑曼噶尔姆”这一名称具有古老的含义。内贝斯基曾在《西藏的神灵与鬼怪》中专门讨论了“曼”(
)字的含义及“曼”系女神,认为:“曼字是经常用来称呼神伴偶的名词,意思是指妇女和医药,在大多数的藏文典籍中,
是用来作为西藏土著古代神灵的专用名称,因为这些神灵与医药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供给她们的两种供品是曼朵(
)和曼热朵玛(
)。”
)
)之声誉后,孤身回归故里,但自拉萨出发后便一直有一位身着白色蓼袍之老妇相伴同行,直到他安全抵达卓仓地界桑曼山前之扎西塘地方后突然消失,噶让大师方知是桑曼神一路保护而来,桑曼神的形象由此而得。卓仓藏人还认为由于当地最为神圣的地域保护神是女性,因此卓仓地区的女性总是比男子精明强干,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要高些。
3.第三份焚香祭祀文题名为《协隆杂干及杰拉帕日二神之焚香祭祀文(
)》,同样是由僧人洛桑仁卓提供的,为58行诗体手写本。杰拉(
)是今天乐都县瞿昙镇的一个村子,《安多政教史》写作“
”。协隆杂干和杰拉帕日是杰拉村附近的两座山峰,这两座神山不包括在《集要》的名单中,而是专属于杰拉村的地域保护神。外村的村民都用“凶暴”(
)之类的字眼形容其性格特征,一般来说他们对这两座山并不怀有特别的敬意。但是,卓仓扎西当噶寺因为坐落在杰拉村旁边,其地属于上述二神的“管辖”范围之内,为了求得寺院的昌隆,该寺僧人也举行针对协隆杂干和杰拉帕日二神的焚香献祭活动,以对“地主”(
)表示敬意。
该文实际上是对两个神灵的祭祀文的组合,前22行以协隆杂干为对象,后36行以杰拉帕日为对象。与前两份文本中充满宗教语言的情形不同,此份焚香祭祀文对神山的周围环境、自然特征等做了大段的描述,表现出文本的个性色彩。如文中描绘协隆杂干时言:
廓噶尔神山在右侧露笑容,
桑曼噶尔姆在左侧展喜态,
色鸟峻岭在身后作保护,
桑朵在前方光明中喜修持。
夏三月如璁玉(绿色),
秋日呈金色,
冬三月如珍珠,
春季似珊瑚,
四方河水皆如蓝宝石(青黑色)。
描绘杰拉帕日时道:
生起大乐之地广且善,
右侧吉祥之水是宗曲(即湟水),
森林鲜花药草繁茂之中心,
形成庄严之杰拉山岩,
前后左右皆为药草岭。
……
杰拉村和卓仓扎西当噶寺附近古来便以优美的自然环境著称,苍松翠柏,峰峦叠嶂,盛产各种草药,所以当地汉族称该寺为“药草台寺”。今天这里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该文还罗列了奉献给地域保护神的供品清单:
用神饮(
)、柏枝、白蒿来献祭,
药香三白三甘做烧施,
此虚空翻腾之烟云,
献给大神眷属做祭礼。
用神牛、野兽、白马来献祭,
红白两色绵羊、山羊做祭品,
空中美丽的飞鸟做祭品,
百药、鲜花、林木做祭品,
敬献茶供、酒供和奶酪,
鲜乳谷类等做祭品。
该文的结尾处提到“敏珠达杰林静修处”(
),从上下文来看可能是作者所属的寺院,《安多政教史》也提到“杰拉静修处”(
),然而该寺今天已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