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年底的某一天,我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选刊上读到了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的全文,原文出自国内颇有影响的《战略与管理》杂志(2004年第3期)。实际上,我与李小平已在诸多场合(网络、论坛、研讨会等)进行过“交锋”,坦率地说,我十分敬佩他学术上的执著,也丝毫不怀疑他忧国忧民的纯粹;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为我们双方虽多次争论,却未能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而感到遗憾,我曾决定放弃这种没有结果的争论。不过,当我再次看到他的这些观点,而这些观点还依然有一定的代表性时,再次看到他希望能够得到正面回应时,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拿起笔,将我的观点总结整理一番,也算是对李小平先生们的再次回答,希望能达到一些共识,也能为制定中国人口长远发展战略做一些益事。
正如李小平所言,在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目标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反映在生育政策上有三种不同主张,笔者是坚决反对李小平单纯的“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的观点,坚决反对所谓200年后的人口目标,即200年后中国人口降至3亿~5亿。在论证我的观点之前,先陈述一下我们的共同之处。在关于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问题上,无论是目前的哪一派观点,都不主张中国人口数量继续增长,都主张控制人口数量。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主张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就是鼓励中国人口数量继续增长。实际上,由于每个家庭平均两个孩子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简单地说,更替水平就是子女一代完全替代父母一代,维持人口世代更新、人数不增不减的生育水平。因为有死亡的因素,更替水平必定大于二孩。在低死亡水平和出生性别比正常的条件之下,更替水平通常被假定为总和生育率2.1),所以,全面主张二孩政策也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政策。笔者与李小平主张的区别不在于中国要不要控制人口数量,而是在于如何调控人口(调控不仅仅限于控制人口数量)。在讨论人口发展战略的目标上,笔者并不预先为未来100年或200年设定一个远小于现实人口规模的绝对人口数量目标,而是从遵循人口自身再生产的基本变动规律出发,从追求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协调关系出发,从追求人口发展既为手段又为目的的统一性出发。据此,长远的人口发展战略表现在具体的人口生育政策上就是,全面允许生育二孩,在二孩生育政策上统一解决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问题,不断提高人口素质。这才是有利于中华民族保持昌盛不衰的人口战略,也是我们身处多重困境中的最佳选择。
讨论人口百年发展战略,笔者以为,应当以历史的、开放的、动态的视角进行讨论,所以,首先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以及其中的中国人口变动轨迹和变化趋势,由此可以窥见人口自身再生产内在的一些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