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1 个体工商业者阶层及其亚层人数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评价
1998年,个体工商业者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等情况,见表7-2。
表7-2 个体工商业者的地区、行业分布等情况
续表7-2
表7-2的数据说明:①从不同地区看,农村个体工商业者占总户数的56.95%,占从业人员的55.23%,占注册资金的54.06%,占产值或营业额的55.47%,均高于城镇。但是,户均从业人员,城镇2.57人,农村2.4人;户均注册资金,城镇5715元,农村5084元;户均产值或营业额,城镇50909元,农村47932元,这就是说,城镇个体工商业者的规模均大于农村。②从不同行业看,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业者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最大,达89.71%;第二产业比重次之,占9.81%;第一产业比重最少,为0.48%。但是,户均从业人员第二产业最多,为3.04人;第一产业次之,为2.54人;第三产业最少,仅为2.41人。户均注册资金第一产业最多,为1.46万元;第二产业次之,为1.07万元;第三产业最少,仅0.47元。
应该指出,个体工商业户的户数、个体工商业者的人数和个体工商业户的从业人数,是3个不同的概念。这是因为,一个个体工商业户,一般都不止一个从业人员,因而,个体工商业户的户数肯定小于个体工商业者的人数;同时,由于个体工商业户的从业人数往往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雇请人员,因而,个体工商业户的从业人数又肯定大于个体工商业者的人数。据调查,个体工商业户中每户平均个体工商业者(即自有从业人员)人数,城镇为1.5人,农村为1.7人。按此标准计算,1998年城镇个体工商业户17197户、从业人员44281人中,有个体工商业者25798人,雇请人员18483人;农村个体工商业户22751户、54635人中,有个体工商业者38677人,雇请人员15958人。城乡合计个体工商业户39948户,有个体工商业者64475人,占全市16岁及其以上人口的9.45%。这说明,个体工商业者已成为全县市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
全县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般地说,沿江(汉江)、沿线(公路线)地带发展较快,边远湖区发展较慢;城镇、集市地区发展较快,乡村地区发展较慢;人均耕地较少的地区发展较快,人均耕地较多的地区发展较慢。到1998年,在一些个体工商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出现了按产品、按行业逐步集中的趋势。如:城关镇北街的副食品一条街,城东官备塘的小商品市场,马口镇的两线(即电缆电线、染纱制线)生产,城隍镇的兰花豆加工,马鞍乡的服装、铸造和小五金生产,分水镇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建材市场,脉旺镇的废旧塑料回收,庙头镇的棉花加工和弹簧加工,沉湖镇的废铁加工,新河镇的制鞋业等。可以说,在这些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行业分工格局。
个体工商业者的收入是一个敏感话题,一般都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据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统计,1998年全县个体工商业户的年产值或营业额为196600万元,户均4.92万元。如果按25%的利润率计算,那么户均利润约为1.23万元,人均5000元。另据市工商联有关工作人员的调查,全县个体工商业户的年收入,在扣除各种税费后,一般在10000~30000元之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比一般工人、职员高得多。总之,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投资规模不大,经营风险较小,收入相对丰厚,经营完全自主,个人和家庭的体力、脑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正是个体工商业者得到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目前,个体工商业的发展,面临着客观环境和主观素质两个方面的制约。在客观环境方面,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①税费繁杂。可以说凡是沾得上边的政府职能部门都有收费项目,一般个体工商业户都要承受一、二十种税费负担,而且收取税费的随意性大,所谓“关系税”、“人情税”时有发生,执法人员往往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极大地阻碍了个体工商业的发展。②管理多头。工商、税务、建设、环保、城管、物价、卫生防疫、质检、公安、工商联、个协等等,都是“顶头上司”,都不能得罪,但是,真正遇到了难题,又往往没有人来帮忙。③服务缺乏。目前个体工商业户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他们不仅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而且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金周转不灵,社会保障以及入党、入团、入学、参军等方面事务和权益根本无人过问。在个体工商业者的主观素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相当一部分个体工商业者思想文化素质不高,对消费者缺乏服务观念,对国家缺乏纳税意识,往往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甚至坑蒙拐骗消费者和偷税、漏税、抗税。这说明,大力改善客观环境,努力提高个体工商业者自身素质,已成为全县个体工商业健康发展的两大必要条件。
');" class="a2">收藏个体工商业者阶层,是指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或提供商业性服务为手段,来获取生活来源和合法收入的社会群体。它包括3个亚层:①大个体工商业者,是指雇请3~7人的个体工商业者;②中等个体工商业者,是指雇请1~2人的个体工商业者;③小个体工商业者,是指没有雇请人的个体工商业者。全县的个体工商业者,是从1979年开始恢复的。当年年底,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66户,从业人员108人,注册资金1万元,产值或营业额也只有1万元。到1998年,个体工商业户已发展到39948户;从业人员98916人,其中自有劳动者64475人,雇请人员34441人;注册资金21395万元,产值或营业额达196600万元。据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料和我们的调查,1979~1998年个体工商业者阶层及其亚层人数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评价情况,见表7-1。
表7-1的数据说明:①1979~1998年个体工商业者阶层的人数增长了596倍,其构成由全部都是小个体工商业者,发展到大、中、小个体工商业者并存的状态,他们的人数在个体工商业者阶层中的占比分别为17.49%、32.36%和50.15%。②大、中、小个体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评价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大、中,中、小,大、小个体工商业者得分之间的差距分别为7.32分、11.19分、18.51分。大个体工商业者得分为63.87分,已接近私营企业主的66.12分。
表7-1 个体工商业者阶层及其亚层人数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评价
1998年,个体工商业者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等情况,见表7-2。
表7-2 个体工商业者的地区、行业分布等情况
续表7-2
表7-2的数据说明:①从不同地区看,农村个体工商业者占总户数的56.95%,占从业人员的55.23%,占注册资金的54.06%,占产值或营业额的55.47%,均高于城镇。但是,户均从业人员,城镇2.57人,农村2.4人;户均注册资金,城镇5715元,农村5084元;户均产值或营业额,城镇50909元,农村47932元,这就是说,城镇个体工商业者的规模均大于农村。②从不同行业看,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业者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最大,达89.71%;第二产业比重次之,占9.81%;第一产业比重最少,为0.48%。但是,户均从业人员第二产业最多,为3.04人;第一产业次之,为2.54人;第三产业最少,仅为2.41人。户均注册资金第一产业最多,为1.46万元;第二产业次之,为1.07万元;第三产业最少,仅0.47元。
应该指出,个体工商业户的户数、个体工商业者的人数和个体工商业户的从业人数,是3个不同的概念。这是因为,一个个体工商业户,一般都不止一个从业人员,因而,个体工商业户的户数肯定小于个体工商业者的人数;同时,由于个体工商业户的从业人数往往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雇请人员,因而,个体工商业户的从业人数又肯定大于个体工商业者的人数。据调查,个体工商业户中每户平均个体工商业者(即自有从业人员)人数,城镇为1.5人,农村为1.7人。按此标准计算,1998年城镇个体工商业户17197户、从业人员44281人中,有个体工商业者25798人,雇请人员18483人;农村个体工商业户22751户、54635人中,有个体工商业者38677人,雇请人员15958人。城乡合计个体工商业户39948户,有个体工商业者64475人,占全市16岁及其以上人口的9.45%。这说明,个体工商业者已成为全县市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
全县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般地说,沿江(汉江)、沿线(公路线)地带发展较快,边远湖区发展较慢;城镇、集市地区发展较快,乡村地区发展较慢;人均耕地较少的地区发展较快,人均耕地较多的地区发展较慢。到1998年,在一些个体工商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出现了按产品、按行业逐步集中的趋势。如:城关镇北街的副食品一条街,城东官备塘的小商品市场,马口镇的两线(即电缆电线、染纱制线)生产,城隍镇的兰花豆加工,马鞍乡的服装、铸造和小五金生产,分水镇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建材市场,脉旺镇的废旧塑料回收,庙头镇的棉花加工和弹簧加工,沉湖镇的废铁加工,新河镇的制鞋业等。可以说,在这些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行业分工格局。
个体工商业者的收入是一个敏感话题,一般都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据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统计,1998年全县个体工商业户的年产值或营业额为196600万元,户均4.92万元。如果按25%的利润率计算,那么户均利润约为1.23万元,人均5000元。另据市工商联有关工作人员的调查,全县个体工商业户的年收入,在扣除各种税费后,一般在10000~30000元之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比一般工人、职员高得多。总之,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投资规模不大,经营风险较小,收入相对丰厚,经营完全自主,个人和家庭的体力、脑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正是个体工商业者得到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目前,个体工商业的发展,面临着客观环境和主观素质两个方面的制约。在客观环境方面,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①税费繁杂。可以说凡是沾得上边的政府职能部门都有收费项目,一般个体工商业户都要承受一、二十种税费负担,而且收取税费的随意性大,所谓“关系税”、“人情税”时有发生,执法人员往往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极大地阻碍了个体工商业的发展。②管理多头。工商、税务、建设、环保、城管、物价、卫生防疫、质检、公安、工商联、个协等等,都是“顶头上司”,都不能得罪,但是,真正遇到了难题,又往往没有人来帮忙。③服务缺乏。目前个体工商业户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他们不仅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而且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金周转不灵,社会保障以及入党、入团、入学、参军等方面事务和权益根本无人过问。在个体工商业者的主观素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相当一部分个体工商业者思想文化素质不高,对消费者缺乏服务观念,对国家缺乏纳税意识,往往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甚至坑蒙拐骗消费者和偷税、漏税、抗税。这说明,大力改善客观环境,努力提高个体工商业者自身素质,已成为全县个体工商业健康发展的两大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