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9-1 工人阶层及其亚层人数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评价
表9-1的数据说明:①工人阶层的人数增长了256.44%,其增长速度极快。②工人阶层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78年,工人阶层是公有制的一统天下;1998年,非公有制单位工人已占工人阶层总数的56.95%,国有单位工人占34.87%,城镇集体单位工人仅占8.18%。③在社会地位的评价方面,国有单位工人最高,非公有制单位工人次之,城镇集体单位工人最低,但总的来说差距不大,最大差距仅4.21分。但是,如果按照技术性工人与非技术性工人来划分亚层,则差距就会扩大到5.25分。
据市统计局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1978~1998年工人阶层不仅人数大幅增加、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行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其具体情况见表9-2。
表9-2 工人阶层行业结构的变化
续表9-2
表9-2的数据说明:1978~1998年,第二产业工人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第一产业工人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的工人人数却有所减少,这主要是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1978年,国有单位、特别是城镇集体单位的许多商业人员和服务人员,都按“身份”被统计为工人;1998年,严格按照“职业”进行统计,因而第三产业的工人人数就有所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层的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据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对部分所属企业的调查,1978~1998年工人文化程度的变化情况,见表9-3。
表9-3 工人文化程度的变化
表9-3的数据说明,工人中高中、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1978年仅占16.4%,1998年已提高到30%,上升了13.6个百分点。但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仍占70%,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另据市交通局的资料,1978~1998年工人技术等级的变化情况见表9-4。
表9-4 工人技术等级的变化
表9-4的数据说明:①技术工人增长速度比工人总数增长速度高9个百分点,技术工人在工人总数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4.9%提高到1998年的90.6%。②在技术工人中,高级工的增长速度最快,达100%;中级工的增长速度次之,达61.3%;初级工则没有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交通部门是技术工人(如汽车司机、汽车修理工等)比重较大的一个部门,因而其技术工人的比重和高、中级工的比重比其他部门要高一些。
据市统计局编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五十年》资料,1978~1998年部分行业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情况,见表9-5。
表9-5 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情况
表9-5的数据说明:①从不同所有制工资增长速度看,国有单位增长了10.6倍,城镇集体单位仅增长7.2倍,前者比后者快3.4倍。②从不同所有制工资绝对值看,1978年是城镇集体单位比国有单位工资高72元,即高16%;1998年则是国有单位比城镇集体单位工资高970元,即高22.7%。③从不同行业工资增长速度看,国有农业增长速度最快,达10.1倍;国有交邮仓储业次之,为9.57倍;国有制造业第三,为8.66倍;城镇集体制造业第四,为5.11倍;城镇集体建筑业第五,为4.68倍;城镇集体交邮仓储业第六,为3.93倍。④工资差距显著扩大,1978年城镇集体建筑业工资最高,为630元;国有农业最低,仅335元,前者是后者的1.88倍。1998年,国有水电煤气业最高,为13488元;城镇集体制造业最低,仅2748元,前者是后者的4.91倍。
工资是工人阶层的主要收入,但不是惟一的收入。对于国有和城镇集体第二、三产业企业的工人来说,除工资之外往往还有一定数量的补助、岗位津贴、加班费之类的收入,其种类和数额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上均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在工人收入中所占比例有限,1978年估计仅占10%左右,1998年则可能在20~30%之间。另外,部分工人可能还有一些第二职业收入,但其种类和数量却无法调查和统计。对于国有农场、林场、养殖场的工人来说,除工资收入外,一般还种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饲养一定数量的家禽家畜,有的人还从事某些家庭副业或手工业,因此,他们的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较大,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一般都高于他们的工资水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县的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早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下岗人员,到90年代中期下岗人员迅速增加。据市劳动局1998年对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777人的调查,其中:男性3472人,占60.1%,女性2305人,占39.9%;45岁及其以下的4125人,占71.4%,46岁及其以上的1652人,占28.6%;初中及其以下的3389人,占58.7%,高中及其以上的2388人,占41.3%。 这些数据说明,下岗人员中男性居多,45岁以下的中青年居多,初中及其以下的人居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虽有一定体力劳动能力,但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竞争力较弱。
据市劳动局提供的资料,在上述5777名下岗人员中,进入再就业中心的只有1645人,仅占28.5%。多数下岗人员不愿意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主要原因是,再就业中心发放的基本生活费很有限,更重要的是害怕到了规定年限之后仍未就业而被强行解除劳动关系,因而多数人选择了在社会上“隐形”就业的道路。据市劳动局估计,约有80%的下岗人员已“隐形”就业。其中,自谋职业者(主要是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约占53%,被优势企业安置、吸纳者约占31%,劳务输出者约占7%,到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就业者约占6%,转移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者约占3%。
据市对外经济合作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在1998年已开业的20家“三资企业”中,雇请中方人员2123人。他们的性别是,男1379人,占65%;女744人,占35%。年龄结构是,18~25岁891人,占42%;26~35岁658人,占31%;36~45岁360人,占17%;45岁以上214人,占10%,平均年龄为30.14岁。文化结构是,大专以上41人,占1.9%;高中中专642人,占30.2%;初中1358人,占64%;其他82人,占3.9%,平均受教育9.87年。另据市经管局调查,农村雇请人员的性别结构是,男性占54.2%,女性占45.8%;年龄结构是,30岁以下的占20.8%,31~50岁的占60.4%,51岁以上的占18.8%,平均年龄39.5岁;文化结构是,高中中专以上的占4.2%,初中的占25%,小学以下的占70.8%,平均受教育6.69年。这说明,“三资企业”雇请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大高于农村的雇请人员。由于上述雇请人员中,包括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人员和服务人员,但主要的仍是工人。因此,就性别结构而言,工人的男性比例可能略高一些;就平均年龄和平均受教育年数来说,工人文化程度可能略低一些。
据有关部门调查,“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里的工人,平均月工资为450元左右,最高的技术工人可达800~900元,最低的勤杂工仅250元左右。这些标准,基本上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类职工的工资标准持平。但是,在工资之外就很少享受其他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的待遇了。
');" class="a2">收藏工人阶层,是指在各种非农行业和国营农场等单位,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群体。它包括 3个亚层:①国有单位工人;②城镇集体单位工人;③非公有制单位工人。或者 2个亚层:①技术性工人;②非技术性工人。1979~1998年,工人阶层及其亚层人数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评价情况,见表9-1。
表9-1 工人阶层及其亚层人数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评价
表9-1的数据说明:①工人阶层的人数增长了256.44%,其增长速度极快。②工人阶层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78年,工人阶层是公有制的一统天下;1998年,非公有制单位工人已占工人阶层总数的56.95%,国有单位工人占34.87%,城镇集体单位工人仅占8.18%。③在社会地位的评价方面,国有单位工人最高,非公有制单位工人次之,城镇集体单位工人最低,但总的来说差距不大,最大差距仅4.21分。但是,如果按照技术性工人与非技术性工人来划分亚层,则差距就会扩大到5.25分。
据市统计局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1978~1998年工人阶层不仅人数大幅增加、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行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其具体情况见表9-2。
表9-2 工人阶层行业结构的变化
续表9-2
表9-2的数据说明:1978~1998年,第二产业工人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第一产业工人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的工人人数却有所减少,这主要是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1978年,国有单位、特别是城镇集体单位的许多商业人员和服务人员,都按“身份”被统计为工人;1998年,严格按照“职业”进行统计,因而第三产业的工人人数就有所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层的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据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对部分所属企业的调查,1978~1998年工人文化程度的变化情况,见表9-3。
表9-3 工人文化程度的变化
表9-3的数据说明,工人中高中、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1978年仅占16.4%,1998年已提高到30%,上升了13.6个百分点。但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仍占70%,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另据市交通局的资料,1978~1998年工人技术等级的变化情况见表9-4。
表9-4 工人技术等级的变化
表9-4的数据说明:①技术工人增长速度比工人总数增长速度高9个百分点,技术工人在工人总数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4.9%提高到1998年的90.6%。②在技术工人中,高级工的增长速度最快,达100%;中级工的增长速度次之,达61.3%;初级工则没有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交通部门是技术工人(如汽车司机、汽车修理工等)比重较大的一个部门,因而其技术工人的比重和高、中级工的比重比其他部门要高一些。
据市统计局编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五十年》资料,1978~1998年部分行业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情况,见表9-5。
表9-5 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情况
表9-5的数据说明:①从不同所有制工资增长速度看,国有单位增长了10.6倍,城镇集体单位仅增长7.2倍,前者比后者快3.4倍。②从不同所有制工资绝对值看,1978年是城镇集体单位比国有单位工资高72元,即高16%;1998年则是国有单位比城镇集体单位工资高970元,即高22.7%。③从不同行业工资增长速度看,国有农业增长速度最快,达10.1倍;国有交邮仓储业次之,为9.57倍;国有制造业第三,为8.66倍;城镇集体制造业第四,为5.11倍;城镇集体建筑业第五,为4.68倍;城镇集体交邮仓储业第六,为3.93倍。④工资差距显著扩大,1978年城镇集体建筑业工资最高,为630元;国有农业最低,仅335元,前者是后者的1.88倍。1998年,国有水电煤气业最高,为13488元;城镇集体制造业最低,仅2748元,前者是后者的4.91倍。
工资是工人阶层的主要收入,但不是惟一的收入。对于国有和城镇集体第二、三产业企业的工人来说,除工资之外往往还有一定数量的补助、岗位津贴、加班费之类的收入,其种类和数额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上均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在工人收入中所占比例有限,1978年估计仅占10%左右,1998年则可能在20~30%之间。另外,部分工人可能还有一些第二职业收入,但其种类和数量却无法调查和统计。对于国有农场、林场、养殖场的工人来说,除工资收入外,一般还种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饲养一定数量的家禽家畜,有的人还从事某些家庭副业或手工业,因此,他们的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较大,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一般都高于他们的工资水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县的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早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下岗人员,到90年代中期下岗人员迅速增加。据市劳动局1998年对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777人的调查,其中:男性3472人,占60.1%,女性2305人,占39.9%;45岁及其以下的4125人,占71.4%,46岁及其以上的1652人,占28.6%;初中及其以下的3389人,占58.7%,高中及其以上的2388人,占41.3%。 这些数据说明,下岗人员中男性居多,45岁以下的中青年居多,初中及其以下的人居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虽有一定体力劳动能力,但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竞争力较弱。
据市劳动局提供的资料,在上述5777名下岗人员中,进入再就业中心的只有1645人,仅占28.5%。多数下岗人员不愿意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主要原因是,再就业中心发放的基本生活费很有限,更重要的是害怕到了规定年限之后仍未就业而被强行解除劳动关系,因而多数人选择了在社会上“隐形”就业的道路。据市劳动局估计,约有80%的下岗人员已“隐形”就业。其中,自谋职业者(主要是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约占53%,被优势企业安置、吸纳者约占31%,劳务输出者约占7%,到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就业者约占6%,转移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者约占3%。
据市对外经济合作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在1998年已开业的20家“三资企业”中,雇请中方人员2123人。他们的性别是,男1379人,占65%;女744人,占35%。年龄结构是,18~25岁891人,占42%;26~35岁658人,占31%;36~45岁360人,占17%;45岁以上214人,占10%,平均年龄为30.14岁。文化结构是,大专以上41人,占1.9%;高中中专642人,占30.2%;初中1358人,占64%;其他82人,占3.9%,平均受教育9.87年。另据市经管局调查,农村雇请人员的性别结构是,男性占54.2%,女性占45.8%;年龄结构是,30岁以下的占20.8%,31~50岁的占60.4%,51岁以上的占18.8%,平均年龄39.5岁;文化结构是,高中中专以上的占4.2%,初中的占25%,小学以下的占70.8%,平均受教育6.69年。这说明,“三资企业”雇请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大高于农村的雇请人员。由于上述雇请人员中,包括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人员和服务人员,但主要的仍是工人。因此,就性别结构而言,工人的男性比例可能略高一些;就平均年龄和平均受教育年数来说,工人文化程度可能略低一些。
据有关部门调查,“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里的工人,平均月工资为450元左右,最高的技术工人可达800~900元,最低的勤杂工仅250元左右。这些标准,基本上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类职工的工资标准持平。但是,在工资之外就很少享受其他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