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整个“九五计划”期间以及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就业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以及物价波动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将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再考虑中国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转型期间国有企业冗员的安置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劳动力结构调整,就业压力将在整个宏观经济中凸现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表明,就业始终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就业形势严峻时则是头等目标。事实上,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就发源于解决就业难题。1944年英国政府发表的《就业政策白皮书》、1946年美国通过的《就业法》开创了政府以“看得见的手”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先河。其后,西方各国都把实现充分就业、维护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至今,就业问题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3)中国国情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工业化过程中不可能通过向海外扩张和大量移民来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只能立足本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冗员的双重负担。因此,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就业压力更大,理应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更重视就业问题。但是,改革之前我们不承认社会主义有失业,不管企业需要与否,由政府计划安置就业,改革以来又长期坚持在国有企业内部消化冗员,因而使社会就业问题扭曲为企业内部冗员问题。由于这一原因,我们较长时期内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4)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冗员包袱及其他种种问题,国有企业面临困境,需要深层次的改革。要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必须解决国有企业的大量冗员问题以及其他社会保障负担。这样,隐性失业将逐步转变为显形失业。还应看到,近年来私营、三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发展很快,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这些经济组织在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时会向社会释放大量劳动力。这样,中国长期以来形成国有企业冗员问题将转变为全社会的就业问题。这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要求。(5)隐性失业转变为显形失业,使得就业直接关系整个宏观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和国际贸易平衡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就业总量,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就业结构。同样,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此外,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问题又将与物价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广大职工及其家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事实上,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6)建议国务院把就业从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或从部门工作目标上升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目标,与维护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共同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由于今后20多年内中国基本上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和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可以把就业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当然,这并不妨碍通盘考虑物价稳定、经济发展、贸易平衡等其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