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附录六: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全国优秀统计教师杨家栋教授
在线阅读 收藏

杨家栋教授是扬州大学统计学专业教师,历任统计教研室主任、计划统计系主任、教务处长、商学院院长、扬州大学副校长。他是中国商业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统计学会理事、江苏省统计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杨家栋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统计教育怀有深厚的感情。从教30多年来,他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业务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享誉江苏统计界,为广大统计教育工作者和统计实际工作者所称颂。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师德,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统计教育事业。当一名普通教师时,他一周承担12~18节课的教学任务,从不叫苦叫累。兼任行政管理干部后,他从未脱离教学,常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备课、批改作业、处理行政事务。近8年间,他在教育行政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完成了15452学时的工作量。按一个专任教师每年1400学时的工作量计算,他8年上了11年的课;按一个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每年700学时的工作量计算,他8年上了22年的课。同事们都知道,对他来讲,不分白天黑夜,也不分上班时间和假日,他的宿舍窗口那一盏灯光总是熄得最晚,亮得最早。有一年春节,为了赶写《商业统计学》教学大纲和习题集,他除了大年初一团拜和看望老母亲占用一个上午以外,连续工作了12天,每天都要工作15~16个小时,终于拿出了10万字的成果。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他的健康状况受到一定影响。他患有脑供血不足、低血压、心动过缓等疾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他常常带病坚持教学,几十年来从未耽误过一堂课。一段时间,他的血压低至50~80mmhg,头昏眼花、全身无力。医生动员他休息。但他一到课堂,教师的责任心就驱使他集中全部力量,精神抖擞地上好课。学生根本不知道他是用意志和毅力在上课。下课后,他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全身像散了架一样,好久才缓过气来。他的敬业精神,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全校教职工中有口皆碑,并成为年青教师和学生的榜样。

他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一丝不苟。他的讲稿内容翔实,条理分明,书写工整,连所举的事例和如何板书都写得很清楚。每重上一遍,都要认真修改、重写,补充新的内容。有的教师说,他的讲稿就像一篇好文章,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换一个教师也能用得上。他对学生严格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他几乎每节课都要布置作业。不论承担几个班的课务,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都非常认真。不仅批阅正确与否,还对学生作业中的文句和错别字进行修改。发现作业不认真的,他就发回重做,并找学生谈话,端正其学习态度。他还用自己过去的作业本给学生示范,当学生看到他的作业本上像刻印一样的字迹和通篇都是“很好”、“优秀”的评语时,受到很大启发,改变了不认真学习的习惯。

他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统计学的基础理论扎实、功底深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十分丰厚;不仅掌握统计基本理论,而且熟悉统计实务;不仅对统计学科知识全面,而且对文学、历史、社会学、管理学也多有涉及。他了解统计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将统计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进课堂,经常向学生介绍当前统计战线的形势、进展、新情况和新问题。他一上课,就能把学生带进社会经济统计的王国内,用实践中的典型事例说明统计工作的重要,用管理学的知识来解析统计方法的应用,以统计科研成果来引导学生深化所学的内容。正由于他将各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他十分注重教学艺术。他认为,教材是剧本,教师是演员。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演出不同的话剧来。他把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搞清楚,还详细了解学生已学过哪些知识,找出重点难点,然后考虑用什么方法把难点简化,如何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深奥的道理。备课时,他一般要准备2~3套方案,并进行比较。上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加以选择调整。《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有近百个计算公式,他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上课时他举出大量的统计数据,都能脱口而出。有一次,他上课列举出统计公报上的十几个数据,一位学员手中正好有这份报纸,逐一核对,无一差错。这些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语言亲切,声音洪亮,节奏分明,具有播音员的素质,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凡是听过他上课的学员都一致公认“听杨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很多学员听了他的课以后,爱上了统计工作,立志为统计事业献身。他总结的《统计学原理教学八法》被校内外很多青年教师所借鉴。

他不仅为我国的统计队伍输送了大批的新鲜血液,还为提高统计干部的素质倾注了心血。“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统计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重建统计队伍,培训任务非常艰巨。他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以外,还积极为统计部门培训人才。1973年以来,他走遍了江苏省的70多个市(县),还经常深入到基层,讲授统计学原理、经济统计、工业统计、商业统计、物价统计,听课的学员达3万多人次。多年来,培训讲课都是尽义务,他从来都不讲报酬,不计条件,有时一下汽车就赶到课堂上课。有一次,他从一个培训班赶往另一处上课时,不慎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腿摔破了,鲜血直流,他忍着伤痛赶到上课地点,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上完课才去医院包扎,令学员们十分感动。有一个73岁的老统计员,凡知道他上课都来听,有时同样的内容重复听。当别人询问其原因时,这位老同志说:“我干了几十年统计工作,没见过这么好的老师,没听过这么好的课,也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和这么深的学问。尽管我已经退休了,来听课既不为文凭也不为职称,就是为了弥补我这一生的缺憾。”

由于对统计教育事业的贡献,他连年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杨家栋同志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要不断地改革,墨守成规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从1982年以来,他潜心研究统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

他和计划统计系的同志们一道,建立和完善教学文件,编写适用的教材、习题集、教学参考书,建立了统计模拟实验室,编制了教学录像片和教学图表,建立了试题库,进行了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毕业实习方法的改革。他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学生能力培养规划,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好几个暑假,他放弃了休息,带领学生参加人口普查、百镇商业调查,组织学生拟订调查问卷,研讨访户艺术;每个学期,他都把业务部门的统计人员请进学校,用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进行业务操作;他还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争取研究课题,把科研和学生的毕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他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效果。改革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专家们认为,这项改革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充分体现了统计专业教学应用性强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新路子。统计模拟实验室开辟了文科学生进行实践的阵地。毕业实习方法的改革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效果好,既完成了课题任务,又节约了实习经费。考试方法的改革既考出了知识,又考出了能力,是学生综合水平的体现。

他的改革成果于1988年和1990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他主持建设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1993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他于1994年主编的《商业统计学》教材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他的改革经验曾在全国商业统计教学研究会上作过介绍,受到了30多所院校代表的一致肯定。安徽财贸学院、南京经济学院、杭州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的同行们还专程前来学习、取经。

杨家栋同志为该校统计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了许多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还在泛滥,他就着手进行统计专业的恢复工作。他跑遍了省内外十余所尚存统计专业的大专院校,收集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还专门到江苏省档案馆,从一些撤销学校保留下的大量书刊中寻找有用的资料。他十分注意统计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经常与省、市各级统计部门保持联系、沟通和合作,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统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他非常注意师资队伍的建设,经常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和影响青年教师。既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同时也手把手地向他们传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备课、修改讲稿、试讲,带领青年教师一道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他的带动下,计划统计系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先进集体,各项工作走在全校的前列。现在他虽已调离该系多年,但他当时建立的优良风尚却一直延续至今。他先后带过校内外十余名青年教师,现都已成为教学骨干,多数人已评上了高级职称。有的还被评上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30多年来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数十届毕业生已成为统计战线的骨干,听过他授课的统计干部更是数以万计。学生们始终记住杨家栋老师的音容笑貌和师德风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宿迁市人大副主任、高级经济师李大贤说:“杨家栋老师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和学识,至今还是我学习的榜样。”江苏海外集团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胡克平说:“杨老师是我心目中最尊敬、最佩服的师长。他当时的教诲使我受用多年,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江苏大丰南阳供销社统计员顾西煜同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工作热情。杨家栋同志一方面虚心向老顾请教,同时也帮助老顾学习统计理论,系统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提高统计优质服务的水平。当顾西煜同志成为全国劳动模范、高级统计师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成绩离不开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

梅花香自苦寒来。杨家栋同志的成绩不是轻易得来的。当别人问及他成才的要诀时,他的回答是:学习,实践,研究。

几十年来,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学习。他常对学生们说,要“博览群书”,“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他自己身体力行,把学习看做自己的生命。他读书的范围很广,除了统计专业方面的书籍以外,文学、历史、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都有涉猎。他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富含多种物质的优质水。”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约有90%是重新学习得来的。因此,学习是成才的关键。1982年,他已年近40岁,还到厦门大学参加高等教育部举办的高校统计教师研究生班学习,得到了钱伯海、黄良文教授的教诲和指导。他的刻苦精神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得到了同窗们的赞许,也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杨家栋同志强调实践的重要。他认为脱离实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统计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会干、不能干,何以对社会交待?要学生会干,首先教师会干!他带领教师们到工厂、农村、商店,把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摸熟了。他与统计人员一起在车间记录、到仓库盘点商品、赴农村进行购买力调查,进行生产作业优化方案的研究,指导统计人员如何实现统计优质服务。江苏省商业厅修订商业统计制度,经常请他去参加研究,由他进行问题解答。正由于他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教学才生动活泼、贴近社会,增强了教学效果。青年学生反映:杨老师的教学,讲理论,深入浅出;动手干,驾轻就熟,我们爱听、易学、会干。在职干部反映:杨老师是内行,对统计业务非常熟悉,他的教学说到点子上,指导在关键上,对我们启发大,促进大。

杨家栋同志勤于思考,注重研究。他认为,不研究就不会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他的研究内容既有理论问题,但大量的还是实际问题。他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的科研课题,多数是应用统计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他认为,统计研究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才有广阔的市场和现实的需求。近年来,他的科研成果颇为丰厚,先后出版著作(教材)12部,发表论文60多篇。

今天,杨家栋教授虽然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仍未离开他所心爱的讲坛。他继续在统计百花园中辛勤地耕耘着……

(原载《统计教育》1997年第6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