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人类文明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增长,科学的突破,艺术的繁荣,都是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无法相比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难以忘却的痛苦记忆。虽然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斗争,老殖民主义已经崩溃,但世界至今仍然动荡不止,战火不断。而且,可以预见,21世纪的前十几年内世界仍将是不安宁的。曾经饱受帝国主义欺侮,饱尝战争、饥荒、贫困之苦的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和平、稳定和发展。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要在21世纪把中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些都包括在广义的文化交流范围内。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没有这些年来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中国不可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而得到发展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相互传播与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全世界各民族都享受到文化交流的甜头。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她是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其中,也吸收、融合了亚洲、欧洲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汉至隋唐期间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由原来主要以儒、道两家对立互补的格局变成为儒、佛、道三家互补的新格局。直到今天,佛教的影响仍无处不在,以至人们全然感觉不到它的外来身份。第二次是从明末开始直到今天仍在进行的与欧美各国及日本文化的接触,其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想和科学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全面接触的高潮,它标志着中国文化进入了现代形态。其间对中国的命运发生巨大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百多年来,中国接受的西方文化,如从早期传教士介绍进来的平等观念,造化秩序,到“五四”提倡的科学与民主,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很多观念已经扎根于我们的思想深处,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冲撞中获得了新的活力,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新动力。
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效用,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一书中说,西方文化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17世纪以前,中国有近三百种发明和发现,比西方早若干个世纪。他说:“中国除了科学技术以外,还有许多别的精华可以贡献给人类;中国人笃信人的尊严,崇尚脑力和体力劳动,讲究内在的道德品行和同情世界上所有受压迫的芸芸众生,世界应该认识到从中国文明中受到的恩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金在其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中译本序中说:“近代科学的起点确实是在17世纪,即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兹的时代,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莱布尼兹把中国看作是文化成就和知识成就的真正范例。从此以后,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一直是启迪的源泉。”正如西方17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的停顿应归咎于中世纪封建神权的统治,西方近现代科学是冲破了神学的束缚后才大踏步前进一样,中国17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落后了,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造成的。
中国文化在亚洲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几千年来,在亚洲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朝鲜、日本、越南都使用过汉字,有的至今还部分地使用汉字。朝鲜的谚文,越南的字喃,尤其是日本的假名,其创制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可以说,汉字对东亚文化的同一性产生过持久的影响。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就有徐福率领童男童女东渡扶桑之传说。汉字也很早就传到了日本,据考古发现,日本有不少刻有汉字的文物,比如在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在奈良东大寺古坟出土的刻有“中平”年号(公元184~189)的大刀。根据现存最早的日本典籍《古事记》和稍晚的史著《日本史记》记载,早在公元三世纪,中国的古籍如《论语》、《千字文》等就通过百济传到了日本。《三字经》、《四书》、《五经》在很长的时期内曾经是东亚的主要教科书,至今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仍有很深的基础。公元607年后,日本不断派遣隋使、派遣唐使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佛教也是通过中国传入日本的。大约自公元三世纪起,日本直接采用汉字汉语作为书面语,《古事记》、《日本史记》以及平安时代以前的正规文体都是使用汉字书写的。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用汉字作为书写日语的音节符号,被称为“万叶假名”。平安时代后期,日本僧人把某些汉字简化为偏旁冠盖用作速记符号,从而创造了片假名;此后,一些和歌女作家又根据汉字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在文学方面,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受到了中国神话传说和诗歌的很大影响。唐代很多日本新罗、安南的士人和留学僧都会咏诵汉诗,当时白居易的诗在日本就备受青睐。1988年我在京都访问时,曾到房东家里作客。他是一位工科出身的中小企业家,但在家中和式房间的墙上却悬挂着一幅字画,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夜泊秦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他更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解此诗的含意。在感慨日本国民文化素质之高的同时,我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的久远。正是这根源远流长的文化纽带,使得中日两国人民跨越了本世纪恩恩怨怨的鸿沟,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转而向先进的西方文化学习,而且学习得很成功,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近代以来,中国除了向西方国家学习外,也曾积极地向日本学习过。仅就语言方面,中国就从日本借鉴了大量表达产业革命以来西欧事物的词汇,如“体育”、“卫生”、“经济”、“心理”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通过派遣留学生等渠道和形式,更加广泛地向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学习,大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勇于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信心强的表现,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只能是愚昧落后和虚弱的表现。实际上,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总要经过一个用本民族的心理、传统去加以消化吸收并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例如,中国和日本在吸收印度佛教时都经过了将佛教情趣本土化的改造。就以印度佛经来说,它不仅吸收了东南亚次大陆的许多神话和寓言,而且也记载了希腊、阿拉伯民族的传说。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处处都有古代中国的影子,但又不同于中国,这就是再创造。所以我们说,人类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因而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同样也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一段时期内,曾出现了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虑、衡量传统文化价值以及忽视、轻视甚至贬损传统文化的现象,这是很值得警惕的事情。当然,传统文化里消极落后、不合时宜的成分应当坚决摈弃,但决不等于可以忽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我个人认为,在正确对待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日本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尽管日本在科技、文化乃至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全面向西方学习,但是凡到过日本访问的学者都会有一个突出的体会和印象,那就是日本人在思维情趣方面并没有全盘西化。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却有着浓郁东方文化特色的国度。从修护完好的寺庙神社,从多姿多彩的花道、茶道、相扑、歌舞伎,从独具风韵的和屋、和服、和食以及和式庭院等,都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个国家特有的古朴、自然、娴静的韵味。遗憾的是,我们对于日本的研究远远比不上对欧美的研究。我们应当纠正研究领域中西方主义至上的倾向,在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向亚洲各国特别是东亚国家学习。毕竟东亚国家的历史文化与我们有许多共性之处,更便于我们加以借鉴和学习。
文化多样化是人人都看得见的现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客观存在。但是,在过去的200年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经济、文化乃至道德价值观都由西方支配的世界,这是很不正常的。如上所说,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尊奉儒家思想的东亚人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同一性,拥有大致相同的价值观。据华盛顿策略和国家研究中心一位美国人对吉隆坡、雅加达、曼谷、上海、北京和东京100多人的调查,东亚人在个人价值观上十分注意勤奋、教育、诚实、自立、自律和履行义务;在社会价值观上特别注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尊敬权威、政府对人民的负责等。亚欧基金总干事徐通美教授认为,西方不接受亚洲价值观是因为东亚有潜能在21世纪正面挑战西方在经济、文化及知识上和道德上的支配地位。(联合早报1999年6月29日《西方何以排斥亚洲价值观》)这一观点很值得予以重视。毫无疑问,人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因为这个地球上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同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民族和国家价值观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无视这种差异,把自己的价值观看作是惟一的、至高无上的,这是文化上的沙文主义。我们主张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各国之间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精神,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促进双向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反对某些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和人民,更不能容忍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行经。世纪末西方大国提出了“为价值观而战”的理论,试图以此作为21世纪的全球规则,这就为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被那些虚伪美丽的言辞所迷惑。
进入21世纪后,为了亚洲的和平与发展,为了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让我们进一步加强东亚各国、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