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绪论
在线阅读 收藏

经济总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且有波浪式运动(波动)的特征。每次波动都可分为扩张、收缩、衰退、复苏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交替出现,使经济运动呈现出周期性。可以说,这是经济运动的普遍现象,国外的经济发展历史早已证明了这点。我国自(有统计数据的)1952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也同样充满了波动起伏。深刻地认识和掌握经济发展的波动规律,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力保证。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承认资本主义经济有周期波动,认为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所造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经济就没有也不应该有经济周期。学术禁区的存在,阻碍了我们对客观上自身存在的经济波动的研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到经济方面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国门打开以后,情况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外的各种经济理论和研究成果被不断地介绍到国内来。国人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认真的思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以前不能涉足的禁区被一一打破经济周期的研究即是一例。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经济又一次面临波动起落,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经济波动和周期的讨论多了起来。许多学者特别是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使得经济周期问题的讨论一度达到空前热烈的程度。短短几年的功夫就发表了许多论述经济波动和周期的论文、专著,这个势头现在依然保持着。从前一度让人避之犹恐不及的“经济周期”这个词也逐步为世人所接受,在许多谈及经济问题的非专业性文章中,如通讯、报导、评论等,也都出现了“经济周期”的字眼。这个事实本身即表明了讨论经济周期时的禁区已不复存在。

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都是指经济运动的起伏变化,不过周期的含义要更为严格些,既然是周期,就要有规律性的周而复始的变化;而波动则可以没有严格的限制。通常讨论一国经济的波动或周期大都是指总量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以它们的增长率的变化来说明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所以,这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一种沿着增长的长期趋势线上下起伏的运动。波动程度的大小可用偏离趋势线的远近程度来衡量。在经济活动中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如部门产出、投资、消费、货币、价格等,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波动,它们的波动甚至还可能会对总量指标的波动起作用,但这些指标中的任何一个单项指标的波动都不能代表整个经济活动的波动。

按照经济周期的长度不同对经济波动进行分类,有长波、中长波、中波、短波四种。长波即是平均长度为5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中长波是平均长度为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中波是平均长度为9—10年的“尤格拉周期”(Juglar cycle);短波是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基钦周期”(Kichin cycle),长周期可由若干短周期组成。分析长波、中长波、中波,都要有足够长时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在分析我国的经济波动时,由于受统计资料的限制,通常只能以短波作为研究分析对象。

经济增长为什么会出现波动,简单地说,是由于经济系统中各种矛盾运动的结果。从引起波动的因素来看,既有外生因素,又有内生因素。自从出现社会化大生产以后,供给和需求就是一对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的矛盾,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必然引起经济的波动。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如资源、劳动、技术时时出现新的变化:新开发资源或替代资源代替原有资源,新技术代替老技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生产率的变化,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生产中出现长线和短线,有的部门成为瓶颈部门,等等,这些都会使得暂时、相对平衡的供求关系不时地被新的不平衡所打破。经济系统内部出现的不平衡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是否协调也是引起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再有,经济管理体制合适与否,也会对经济波动起到强化或弱化的作用。总之,经济系统中内生因素的矛盾运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外生因素引起经济系统的波动也不能轻视。在中国经济的波动历史中,外生因素甚至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大波动,即50年代末的“大跃进”、70年代末的“洋跃进”和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高通货膨胀,三次“大起”以后都进行了大调整。其中前两次大,波动都是明显的政治运动的结果。1161349

经济发生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波动可有正常(常态)波动和非正常波动之分。正常的经济波动,其幅度较小,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经济波动的幅度过大,超出了经济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那就是非正常波动。经济波动的后果好不好?可以肯定地说,不好,至少是“不经济”。正常波动的后果是使经济增长沿着某一长期趋势上下摆动,经济总量达不到“潜在”总量,但不会对经济系统造成危害。非正常波动的后果则十分有害。经济发展从“大起”到“大落”,往往是被迫进行大调整,关、停、并、转,轻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重则从根本上毁坏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元气大伤”,甚至濒临“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到了这个地步不仅是损失惨重,而且再要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了。所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坚决避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非正常波动,力求减小正常波动的幅度,使国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利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即用函数关系和经济模型来表示经济系统中经济变量的关系,是研究经济波动的常用方法。杜辉同志提出了如下的中程波动模型来说明波动因素对波动的作用:1161350

设波动为因变量Z,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都作为自变量,即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分别用XY表示。外生变量Y通过内生变量X对波动Z起作用,也可能直接影响Z(如自然灾害、战争等)。波动模型可表示为:

z=ƒ[XY),Y]

外生变量由政治因素P、政策因素C、自然因素N和战争等随机变量R合成,于是外生变量可以表示为:

Y=YPCNR……)

内生变量X除受外生变量影响外,还由投资I、资本存量K、劳动力L、技术水平E、货币M、总供给AD、总需求AS、产业结构H、体制H、状况G等合成,于是内生变量应表示为:

X=XYIKLEMASADHG……)

为简便起见,只保留YKLEHG几项,波动模型应为:

Z=ƒ[XYKLEHG),YPCNR)]

如将时间因素引入模型,可增加一个长期因子ω,每个变量都是长期因子ω的函数,中程波动函数就成为久远波动函数:

Z=ƒ{X[Yω),Kω),Lω),Eω),Hω),(ω)],

Y[(Pω),Cω),Nω),Rω)]}

以上引述的模型用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来解释波动,是一个理论模型。目前还没有看到经过实际计算的应用,可能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许多因素的量化问题就有待研究:政治因素P、政策因素C、技术水平E、产业结构H、体制状况G等。胡鞍钢同志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的量化。1161351

经济系统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经济波动是经济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党的第十四代表大会确定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或宏观调控主要将不是通过直接的计划形式,而是通过实施各项政策,以间接的市场形式来实现。在国民经济这个复杂的大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任何一项政策的变化都可看作是对经济系统的一种冲击,如投资政策(改变投资规模)、货币政策(改变货币发行量)、金融政策(改变利率和信贷规模)等任何一种或数种政策的变化都会造成对经济系统的冲击,这些冲击必然会使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行为者作出相应的反应,改变他们的行为,进而改变经济系统的运行进程,使经济发展轨迹发生变化;有些政策的变化不仅使短期内的经济运行发生改变,而且还由于经济系统中的某些资源存量(如固定资产、货币流通量等)的改变而在较长时期内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考察宏观政策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理应从整个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来考虑。

那么,仅仅用一个方程来研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单一方程模型只能反映经济系统的一个局部或某一侧面,不可能综合反映全系统的运行过程。要想全面反映整个经济系统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反映经济系统方方面面的所有方程联立起来,组成联立方程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任何一个或多个经济变量的变动都可经由联立方程系统传导给其他内生变量,通过观察模型中各经济变量的变化,即可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通过一个大型宏观经济模型来考察经济的波动,着重考察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或波动)的影响,利用宏观经济模型进行定量模拟分析。第二章先介绍中国宏观经济模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