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格林斯潘可以为鉴
在线阅读 收藏

格林斯潘可以算是美联储历史上最伟大的主席之一,否则在崇尚年轻和活力的美国,以格老年近八旬的高龄是坐不稳主席这把交椅的。

格林斯潘最近有关股市泡沫的评论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他老人家的智慧和远见。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联储的成功在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通货膨胀的控制,正是由于这种控制有效地烫平了历史上似乎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但是最大的讽刺是,这却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股市的泡沫化。

格林斯潘坦承,带动股价上升的,除了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进而促使企业盈利增长外,总体经济越来越稳定也让投资者感受到风险的下降,这是美联储决策层从来都没有碰到过的经济情势,因此这期间股价大升及后来的急跌,对于制定决策时无先例可循的美联储构成巨大的挑战。

怎么办?

一种办法就是及时小幅紧缩货币政策以避免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股市泡沫,但是如果想同时维持经济繁荣,用格林斯潘的话说,“几乎可以确定只是幻想”。这种办法翻译成中国语言,就是三个字:“挤泡沫”。

有意思的是尽管格林斯潘在道琼斯指数突破8000点后就一直在叫“狼来了”,一直认为股市面临调整的要求,但一直就是没有任何“打压”的行动,光说不练,就像天桥市场混饭吃的假把式。相反,在纳斯达克崩盘之后,格林斯潘和他领导的美联储却开始了不间断的降息进行曲。

为什么在“挤泡沫”上格林斯潘“行政不作为呢”?格林斯潘2004年1月2日在加州向美国经济协会发表演讲时抖出了这个“包袱”。

因为激烈的打压措施很可能引发不可测的经济后果,这是美联储不敢“下注”的根本原因,因此美联储静观泡沫自行破灭,再采取缓和其效应的措施,让经济能够软着陆。换言之,美联储采取的办法是一种回避的策略,即不处理泡沫本身,而是待股市泡沫破灭后再来收拾后果,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策略。

格林斯潘就是格林斯潘,“老而弥坚”用在他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很多人都把格林斯潘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和老师,但是很多人学了半天,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看了格林斯潘的演讲稿,水皮很自然就联想到了发生在2001年春节之后的那场大辩论。当时以厉以宁、萧灼基、董辅礽、吴晓求与韩志国结为联合阵线突然召开记者招待会质疑吴敬琏先生有关中国股市的评论,声称中国股市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必须辩个水落石出。

表面上看,有关中国股市的讨论只是经济学之间的学术争论,其实不然。

水皮当时发表了两篇杂谈,之一是《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之二是《吴敬琏只是出气筒》。

在之一中,水皮说,“梦之队和吴敬琏起急以及相当一部分业内媒体对此的关注是和今年股市面临大环境息息相关的,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吴敬琏先生发表在年前的观点会在年后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而事实上,有关‘赌场论’、‘全民炒股’也并不是吴敬琏的什么新思维,而是一贯的判断。问题在于具有‘政策市’特征的中国股市在2001年迎来了第一个‘监管年’不但管理层,而且决策层对股市的取向和判断较之‘5·19’以来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明显地感受到了这种压力。而如何让市场平稳地接受‘软着陆’是很现实的问题,他们真的害怕吴敬琏此时此刻的此种论调起到的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而是火上浇油,彻底摧毁这个市场。”“说穿了,梦之队和吴敬琏叫板,就是担心管理层甚至决策层对中国股市何去何从的把握能力。”

令人沮丧的是,我们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2003年下半年中国证券业的两大媒体不约而同地发起了“中国股市是否边缘化”和“中国股市有没有吸引力”的讨论,而与此同时,中国股市也从上证2245点直落1300点,如果刨去新股造成的股指泡沫,那么已经接近1000点,完全符合中国股市推倒重来论者们“千点论”的预期。

刘纪鹏先生在不久前发表的文章中对“千点论”的预言极度不服,认为“推倒重来”的立论和产生“推倒重来”的结果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前段时间沪深股市的走势和宏观经济走势相悖,个股不分优劣全部下跌,表明这一预言的实现并不是资本市场正常规律的自然走势使然。

刘纪鹏认为,“推倒重来”的立论的基点是中国资本市场泡沫过多和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主张通过非市场手段打压股市。例如,2001年6月出台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就是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非流通股的可流通,增大股市供应量和市价减持非流通股所造成的投资人对大盘向下的预期,降低股市整体价格;2001年7月,通过行政办法检查银行违规资金入市。“这两剂猛药在海外成熟股市是不可能发生的,实际上是用‘休克疗法’迅速挤压股市泡沫”。

股市泡沫是虚拟资本经济的必然产物,并不是中国股市所独有。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股市出现上市公司造假和一定的泡沫是正常现象。挤压股市泡沫必须遵从资本市场的一般规律,主要靠市场规律的自然调节,辅之以转轨时期的政策引导。

刘纪鹏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研究专家之一。2001年春天的那个记者招侍会召开的时候他正好在国外,否则5位学者可能就会变成6位学者,在此后的三年中,刘纪鹏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抨击“千点论”,一直在呼吁采用中国20年渐进式改革的方式,逐步完善监管政策,在发展中解决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通过提升上市公司业绩挤压泡沫,可惜这样的声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吴敬琏先生在此期间也在多种场合解说他的“泡沫观”,也认为不应该主动刺破泡沫,同样可惜的是吴先生的这种学术观点已经失去了成为政策制定理论基础的最佳时机。

谁也不是事前诸葛亮,但是人人可以成为事后诸葛亮。水皮今天把格林斯潘搬出来,无非还是在寻找中国股市的大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以此和管理层共勉。

[2004-1-9 3:28:37 水皮杂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