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召开,当天上海市场跳空20点高开,下午以暴跌30多点收盘,K线图上出现了近期难得一见的长达50多点的大阴线,盘面极其难看。
更令人不可忍受的是在此后的交易日中,沪深大盘连拉阴线,K线组合上完全是一幅跳水形态,不明就里者肯定会以为有什么突发性利空发生。
这一切都和投资者的心愿背道而驰,也和管理层的良苦用心南辕北辙。
因为就在11月7日,管理层宣布推出QFII,11月12日宣布即将出台国有股和法人股转让外资的具体操作办法,并澄清外资转让股份后全流通的谣言和猜想。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市场究竟怎么啦,为什么总把利好当利空呢?水皮也有迷惑的地方,难道1500点仅仅是一个政策底而不是一个市场底,难道非要打到1000点才符合“成熟市场”的定位形象?难道管理层已经失信于民而失控于市场了吗?
答案没有现成的,如果要探讨这种现象的话,也就只能寻找一些思路。
可寻找的答案之一就是市场太弱。大家知道在持续两年的盘跌加暴跌之后,大量的投资者心态已然恶化,持久的巨额亏损正在考验大家的心理极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这个时候是很容易杯弓蛇影的,心乱神迷的结果放大的往往是恐惧,而出局的心态又占据了上风,逃命意识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
可寻找的答案之二就是投资规律。投资规律告诉我们“利好出尽是利空”,因为市场行为的根据是预期,对于利好政策的期盼一旦落实也就意味着预期的缺失,表现在行情上有回调是正常的,但目前的行情显然不能解释这种规律,创新低的指数只能说明,这个规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可寻找的答案之三就是对未来的迷惘,QFII推出的副产品马上就让人联想到QDII,外资收购国有股和法人股又让人联想到全流通。所有这些副产品都是所谓单向“市场化”的产物,而管理层至今没有对中国市场的近期定位和发展方向作出正面的评价。什么是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区别在哪里,新兴市场的时间要持续5年、10年,还是50年不变至今没有公开的明确说法。新兴市场的历史是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步,如果在理论上不作出解释的话,政策上就会因人而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可寻找的答案之四就是机构的博奕。大家都知道,包括券商、基金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今年是元气大伤,距年底结账已经时日无多,再大的行情也难逃亏损的局面,既然如此摆在面前的就有两个选择。一是生产自救◊这需要资金,同时需要指数空间和行情时间,明显是不现实的;二是期待来年。而期待来年又有两种选择:一是无所作为、守株待兔;二是索性砸盘,破罐子破摔,既把今年的亏损撇干净又为明年逢低补仓打好基础,在目前的市道中可以算作主动出击的选择。
可寻找的答案之五就是信用危机。今年以来的利好可谓不断,但是“6·24”行情的夭折令人对管理层的行政能力产生了不小的迷惑。何以政策做多,而扶持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券商却拼命出货,管理层能不能左右机构的投资行为?如果不能,那又为什么要超常规培育,难道就是为了培育和自己作对的势力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券商如此看淡后市又如何培育中小投资者的信心。资本市场是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市场,纠错机制只能起纠错的作用,无非是一种消极的防御,而要营造积极的进攻就需要自己的资本力量配合,管理层到了需要建立自己的队伍的时候了,否则主动权就很难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QFII的推出使台湾股市从4000多点直上10000多点,沪深股市没有理由就此反而跌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