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谁在误读国有股减持
在线阅读 收藏

2003年11月13日,上证指数终于跌破了1311点,创下自2001年6月股指调整以来的新低。

水皮之所以用“终于”这两个字眼,一来表达痛惜,二来表达无奈,因为中国股市的这一轮非理性暴跌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因为全球股市从2002年底以来一直在新一轮的牛市周期中。香港股市已经创出近年的新高,其中的恒生指数和国企股指数均创下1997年以来的新高,只有中国大陆的A股在熊市中不可自拔。

其次是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巨大的回升。第三季度的平均每股利润已经达到0.16元,同比增幅为27%,已经改变了自1997年以来业绩持续下滑的局面。

再者,不仅H股的股价开始倒逼A股,就是同为大陆市场不同分支的B股也出现了股价超过A股的情况。茉织华和海南航空近期的收盘价折合成人民币已经超过A股价格,A股、B股和H股已经实现并轨。

凡此种种表明,中国股市的问题既没有出在上市公司身上,因为A股也好,B股也好,H股也好都面临共同的业绩,面临共同的股权配置;也没有出在投资者身上,因为他们投资A股的同时也投资B股,他们中间既有大陆居民,也有QFII这样外来“和尚”;中国股市的问题显然是出现在市场层面上,这个市场正面临着失控的可怕局面,出现了系统性风险,管理层的政策信息被严重地误读和误导。

国有股减持像一个“鬼故事”最近屡屡被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版本大讲特讲,甚至权威的证券传媒也当作“重大利好”大肆渲染。难道一个国务院一年半前否决的方案,这么快就会被重新提出来吗?股市的稳定,政策的稳定就是这样靠“出尔反尔”来维持的吗?难道“纠错”是一笔永不用交的学费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透支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心人结合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屠光绍副主席以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有关国有股和流通股的最新提法和评论,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国有股减持方案就是一部别有用心者“惟恐天下不乱”而组织发起式的恐怖攻击,目的不是挽救这个市场,而是摧毀这个市场。

我们不妨先看看尚福林主席的最新言论。

尚福林在“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在解决股权分置,上市公司部分股份不流通等对市场影响重大、涉及社会公众股东的问题时,必须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发展。

屠光绍在近期“资本市场国际化高级论坛”的演说,更是为如何保护流通股股东权益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屠光绍说,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但在这个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存在的差异和差距问题,不能简单用缩小差距的办法来缩小差异。

屠光绍表示,差异不是程度上的问题,而是性质上的不同,当然,随着改革深化,有些差异已缩小,但有的还存在,比如境内证券市场存在着股权分裂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现象。这是历史形成的特殊情况,是境内证券市场区别于境外市场的主要差异。这个差异对证券市场的各方面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存在,对上市公司市盈率、投资行为、公司治理结构乃至上市公司的增发并购行为等都有直接影响。目前流通股大概占证券市场总股本的30%,似乎只是较少比例的股本,但它在整个流通市场上直接决定市场的状况,从而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发展。既然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是境内市场特有的现象_就不能从境外取经,因为境外没有这种情况,境外的小股东的概念和范畴与我们的流通股股东不完全相等;同时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涉及到市场方方面面的客观存在,直接决定市场能不能搞好,必须解决处理好这个问题。这直接涉及到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步伐能不能走得更稳妥、更有效率并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既要研究一般股权,也要研究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权;既要加强保护股东权益,也要保护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应当针对流通股这个特殊的范畴,全面研究流通股对市场各方面的影响,研究流通股东权益的保护问题,以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为目标,系统把握和处理差异,要针对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从股东权益保护、公司治理和投资者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把握资本市场国际化问题。

水皮不厌其烦地大段抄录屠光绍的讲话,就是要提醒投资者正确理解管理层的心思。屠光绍提出了“差异”的概念,而尚福林提到了“分置”的概念,这两个都是有关股权结构的新概念。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中,股权“分置”叫分裂,市场“差异”和差距混为一谈。分裂当然不是什么好意思,差距更是我们羞于启齿的不足,仅此两种定义,就足以判定中国股市不是一个成熟的、完美的股市,推倒重来也就不足为惜了。

不要小看尚福林和屠光绍的新提法,新提法意味着对中国证券市场新的定性,意味着所谓“分置”和“差距”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垃圾箱,意味着在新概念可以就事论事解决问题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纠缠“主义”。

举例来说,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中外一样,在中国可能表现为非流通股侵犯流通股股东利益,比如配股、增发以至现在引起公愤的招行和浦发转债,这种问题不是靠全流通能解决的,因为全流通后照样有大股东操纵股东会的问题,要维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可以针对性地提出类别股东表决的机制,引入“你提议,我表决”的方法,这才是务实的办法,才是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口号落实到实处的做法,真正体现“三个代表”的负责任的做法。

尚福林和屠光绍的新概念,意味“全流通”并非建设完美股市的惟一通道,意味着全流通并非当务之急,意味着中国股市会有一个大发展的稳定环境。

水皮把国有股减持比作“鬼故事”是有事实依据的,这个“鬼故事”在7月底的一次表演不仅造成股市暴跌,而且还差点造成新成立的国资委成为众矢之的,以致国资委三次辟谣才罢休。

国资委为什么如此兴师动众呢?因为国资委一不想被人当枪使,二不想替人背黑锅,三不愿制造部门矛盾,四不能越俎代疱。

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流言却故意混淆两者的差别。国有股减持是国资委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的行为,往大了说事关国有经济调整,往小了说事关国有资产质量,由于国务院宣布停止国有股在二级市场减持,因此,国有股减持从而在流通股市场流通已经不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有股不能向法人或外资在场外转让,事实上这种转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补充社保基金缺口而实施的国有股减持前有这种减持,之后也有这种减持,国资委有义务、有权利、有责任规范这种减持,制定法规是他的责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国有股股权转让的批准权在国资委,而且举例乐凯20%转让给柯达予以说明,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是两回事。既然是两种交易,那么就会有不同的价格,以法人股转让的价格和流通股转让价格作对比是牵强的,也是杞人忧天的。在大熊市里搞全流通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狂想,结果只有一个,毁灭。

中国的股民现在就被这种毁灭的阴影所笼罩。

[2003-11-14 3:03:08 水皮杂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