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海归人士。许小年成为公众人物和他对中国股市的评论有关,尽管他自己不承认,但业内不少人士依然认为“推倒重来论”的始作俑者就是许博士。
刘纪鹏先生曾经是许小年的Boss,他认为许小年对中国股市有自己的评论和观点是他的自由,但是私下谈论即可,而如果作为政策谏言,类似应该“推倒重来”的说法就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有害的,行不通的。
许博士显然并不认为刘纪鹏的忠告站得住脚,因此依然按照自己的风格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便有了在央视记者采访时的回答。这个回答就是著名的“千点论”。当时许博士手里拿着沪市的K线图说,股市的下跌其实和国有股减持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政府的暂停行为反而把这个下跌的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身上,是不理智的,央视记者请教他该如何看待现在的市场,许小年说跌到1000点再谈也不迟。
许小年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年份是2001年11月24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之后,当时上海股指已经跌破1514点,上上下下已经乱了方寸,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虽然信奉不干预指数的监管理念,但是依然在收市之后赶往国务院紧急报告,晚七时作出决议,九时消息在央视披露,暂时遏制住了暴跌的趋势,在市场一片为之叫好声中,许小年发表如此宏论很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特立独行的风格令人侧目。
理论上讲,中国股市是个怪胎,从2001年6月以后的暴跌也的确不能全部归结于国有股减持一方面,如果能够“推倒重来”也不失为一种完美的理想的选择,但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第一且不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的股市,即使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也在2002年适时地爆炸了大量与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黑幕,单就中国股市在现阶段承受的为国有企业解贫脱困服务这个定位而言,推倒重来就是一种不可能的任务;第二,即使管理层放弃了股市的定位恢复了市场的本色,那么以牺牲现有投资者利益为代价的方案也只能再一次失信于民,推倒容易,但是没有了或者说是埋葬了现在的投资者之后,这个市场还如何站起来,靠外资吗?愚蠢的推倒只会反复地愚蠢地重来;第三,沪深股市的全线崩溃造成的结果最可怕的还不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损失,而是类似券商、机构投资者如基金、保险公司的全行业亏损以及由此而增加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金融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许小年发表评论的时候,上海股指在1500点之上,距离1000点还有500点的距离,而且1000点在许小年看来也未必能够停得住,客观上“千点论”为中国股市增添了一道悲观的迷雾,当然这道迷雾在一年之后就消散得差不多了,在沪指跌破1319点之后,悲观的人士已经把点位看到400点之下,悲壮感要远远超过当年的许小年。
但是许小年的“股评”还是做反了,1000点我们至今没有看到。反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还领受过管理层完全停止国有股减持的“6·24”好意,于此同时,“纠错机制”也成为市场对管理层善意的回馈。
许小年的失误并不仅仅在宏观股评上,在个股的推荐上也是屡荐屡错。
屡错之一是中石化。在中石化的路演现场,作为承销商中金国际的经济学家,许小年对中石化的推荐价位是5~6元,而当时中石化的发行价是4.22元,上市不久中石化就跌破发行价,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石化始终在3.20元附近徘徊,社保基金以发行价认购了3亿股,直接的账面损失就在3亿元。
屡错之二是中国联通。在中国联通的路演现场,还是以承销商中金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身份出现的许小年又对中国联通的价位作出评估,认为联通的投资价值区间在4~5元之间,而中国联通的发行价定在每股3元,上市以后也早早就跌破发行价,最低跌至2.60元左右,和许小年的推荐价相比,中国联通的市场价位只有其一半。
为什么许小年对点位的判断会那么悲观,对中石化和中国联通价位的判断又会那么乐观呢?这是很多投资者想不通的地方,他们觉得这个悖论出现在许小年身上太有意思了。更有意思的是,许小年服务的中金国际是这两年中最大的赢家,这个具有金融寡头雏形的投资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摩根斯坦利的合资企业,成立以来不仅包揽了几乎所有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发行,而且还成为“海归股”独一无二的主承销商进入了A股市场。在《中国证券报》的统计排名,中金国际在2002年的承销量占全国券商承销总量778.4亿元的1/3,其他32家券商分食剩余的2/3,1/3的承销量意味着大约259亿左右,比第二名的广发证券多出整整180亿元,中金国际的自身增幅达到100%,在其他券商承销额平均化的情况下,中金国际大有“通吃”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也许许小年和中金国际并不是一回事,也许许小年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水皮从内心来讲更期望这是一种“也许”。
不管怎么说,书生意气在这个名利场中是太可贵了。
[2003-3-28 2:54:21 水皮杂谈]